Saturday, May 24, 2008

面朝大海:浅议地震对中国的影响

  存者且偷生,死者长已矣。地震已经过去整整10天了,生者已经流干了眼泪,死者也已长眠于地下。该是我们擦干眼泪,考虑站起来继续前进的时候了。

  毋庸置疑,不管是从经济还是社会角度来说,这次地震对中国的影响是深远的。短期内,会对中国经济产生一定的影响;长期内,还有难以抚平的社会创伤。如何能够更好的处理好这些问题,是我今天想要讨论的问题。

  首先,我在此申明,我非常鄙视那些把地震和"天谴"联系在一起的人,如果您们这么相信天意,建议你们还是去伊朗,这个国家政教合一,神职人员即使统治者,从不违抗天意,你们还是去那里过幸福的生活吧。在我看来,这次地震只是在一个敏感年份遇到的小概率事件,至于那些日期上的巧合只是无聊的数字游戏罢了,要说用数字排列组合来编故事,这个我也会。就算存在天意也不是我们应该妄自揣度的。尽人事,听天命才是正确的态度。

  关于中国经济

  如果我没有记错的话,国家统计局正好是在地震的当天公布的4月份的CPI指数,增幅是8.5%.这是一个重要的信息,但由于地震大部分人都把这条消息忽略了。它告诉我们,通胀有继续加剧的趋势。而之后地震的发生更会引发通胀进一步加剧。原因是几方面的:首先,灾区食品和生活必需品的短缺,必然造成这些产品价格的上涨。政府很可能会像以往一样采用价格管制的办法限制价格上涨,但作用肯定不大;另一方面,国家拨出大量救灾款再加上大量的社会上的捐款,都会释放出大量的货币,包括导致很多储蓄转化为流动货币,使经济运行中流通的货币数量增加,加剧流动性过剩。那么,央行采取的紧缩政策将在某种程度上失效。

  因此,可以预测未来几个月的CPI都会是处在高位,通胀进一步加剧。而温总理在年初提出的全年通胀控制在8%的目标实现已经基本无望了。在这里希望民众在通胀问题上给予政府适当的宽容,毕竟遇到地震这种"倒霉事"政府也不好当,老百姓也只能勒紧裤腰带坚持了。

  至于这次地震对GDP的影响,我想是有限的,07年四川省的GDP占全国的4.3%,就算一半地区受到影响,也只有2%左右,不可能对中国今年GDP拖累太多。至于有人说地震可以拉动经济,我想这是很可笑的。他们的理由是重建可以增加内需,这样GDP就增加了。这让我想起了大一的时候经济学老师给我们讲的一个故事:两个经济学家在路上看见一坨大便,其中一个说,你如果吃一口大便,我就给你1000块,另一个说好的,果真吃了大便,得到了1000块。过了一天,付出1000块的的经济学家,越想越不是滋味,白白给了人家1000块,于是第二天找另一个经济学家,说:"如果我也吃你的大便,你也会给我1000块吗?"另一个经济学家说:"行"当他吃了一口大便后果真得到了1000块。事后,两位经济学家异口同声地说:"虽然我们只吃了两口大便,却为国家创造了2000块GDP!"

  我想说地震可以拉动内需的人肯定也是大便吃多了。很简单的道理,虽然重建家园要很多的钱可以算进GDP,但是倒掉的这么多房子是算进负投资的(理论上来说统计局应该这么算的),要从当年的GDP里扣除的,所以一正一负基本抵消了。

  关于"那些孩子"

  这次地震中伤害最大的是那些孩子。这么多学校倒塌,造成上万名孩子死亡几万人受伤,另外产生了四千多名地震孤儿。这些受伤和成为孤儿的孩子怎么办。虽然温总理在慰问这些孩子的时候满怀深情的说:"政府会养你们的",但是实际上呢,我为这些孩子深深担忧。

  众所周知,中国并没有建立有效的社会保障体系,而这些孩子还有很长的路要走,他们的未来不是总理一句话就可以解决的。那些被截肢失去劳动能力的孩子,未来的生活如何保障?中国的《残疾人保障法》并没有能力保障残疾人过上正常的生活,大部分残疾人都是在贫困线上挣扎。虽然有很多残疾人都有一技之长能养活自己,但我看到更多的是残疾人流落街头靠乞讨为生。我想,这些残疾孩子流落街头是所有中国人都不愿看到的。

  还有那些孤儿,虽然国家出台政策减免孤儿大学生的学杂费,但我想还有更多的孩子(那些10岁以下)或许永远失去上大学的机会了,因为他们过早失去了家庭的温暖,势必在他们成长道路上造成很大的阻碍,而孤儿院等福利机构是不可能提供给他们正常的家庭环境的。我想领养孤儿是一个可行的办法,但是据我所知,中国的领养条件还比较苛刻,比如必须是没有孩子的三十岁以上夫妇,这使得一些年轻人或有孩子的夫妇想献爱心却无法实现。希望政府能早日修改这方面的法规,让更多孤儿感受到家庭的温暖。

  以上是我的一些浅见,欢迎指教。希望中国早日走出地震的阴影,继续前进!

  作者电子邮件:hxzhoustar(at)gmail.com , 作者博客地址: http://blog.163.com/zhou_star@126/

发表评论请点下面原文链接 : http://www.china-week.info/html/3917.htm

--~--~---------~--~----~------------~-------~--~----~
您收到此信息是由于您订阅了"中国报道周刊"邮件杂志。
要订阅此邮件,请发邮件至 chinaweek-subscribe@googlegroups.com
要退订此邮件,请发邮件至 chinaweek-unsubscribe@googlegroups.com
投稿信箱:chinaweekly@gmail.com ,请在标题处注明"投稿"字样。
感谢您订阅并阅读"中国报道周刊" [ www.china-week.info ] 电子杂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