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hursday, October 30, 2008

严正:假芯索赔案——事实面前华硕还敢撑多久?

  悬疑了两年多的华硕"假芯索赔案"日前终于有了一个结果,被华硕陷害的女大学生黄静被无罪释放,并且获得了检察院的刑事案件国家赔偿决定。然而,令国内数亿消费者伤心的是,此时华硕仍然没有一丝悔过的表现,而且以沉默应对。一直以来,华硕以"品质坚如磐石"自居,如今面对自己犯下的滔天大错,华硕为何还强硬的坚持不向受害者道歉呢?在此,笔者敢问华硕:坚持不道歉的华硕,还能硬气多久?

  笔者不是法官,不能判定谁对谁错。可是,检察院将黄静无罪释放,已经告诉了我们一个事实,华硕的做法是错误的。笔者坚信,了解华硕"假芯索赔案"真相的数亿消费者现在除了备感心寒之外,更多的是恐惧。试想,华硕自己使用了英特尔的测试CPU芯片,这本身就是错误的,可当消费者去投诉时,华硕却通过自己的公关手段,将消费者投入监狱。试问,如果所有的电脑厂商都向华硕这样,哪位消费者还敢投诉?哪位消费者还敢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呢?

  从表面来看,华硕将一名投诉自己产品质量有问题的消费者送进了监狱,仅仅是侵犯了消费者的权益。其实,从另外一个角度讲,华硕此种做法是要对国家法律的挑衅。国家有相关法律保护消费者的合法权益,也规定了消费者投诉的权利。残酷的事实就是,华硕却将一名消费权益受害的消费者送进了监狱,这不是对法律的挑衅,又是什么呢?

  古人有话说得好,人非圣贤,孰能无过。华硕不是神,也会犯错误。可是,华硕犯了错误,并没有勇敢的去承认,而是想着用其他手段去掩盖。看来,华硕想当神,想当一名没有任何过错的神。现在,就连幼儿园的小孩子都知道承认错误是勇敢的,是对的,会得到别人原谅的,然而华硕这个全球知名的厂商却不知道。看来,华硕连幼儿园的孩子都不如。苛刻一点说,华硕都不及幼儿园的孩子们懂事理。

  现在,检察院已经认定黄静无罪,并且准备向黄静做出经济赔偿。这意味着检察院已经认识到将黄静拘捕是一个错误,并且开始弥补这个错误。政府机关对于错误都已经开始想法弥补,华硕呢?用沉默应对媒体的提问,用沉默来回应消费者的质疑。看来,华硕真的很硬气,很硬气!

  从媒体的报道,我们也能想到华硕为何能够硬气的对公众和媒体说话。不久前"奶粉门"事件中,百度被曝光收受三鹿300万公关费帮三鹿删除负面新闻。浏览各大主流媒体,我们依然看不到华硕"假芯索赔案"的新闻。或许,华硕在公关上做得相当的"成熟"。可是试问华硕,你封住某些媒体的嘴,能封住消费者的嘴吗?更重要的是,这个社会还是有着正义的媒体,还是有良心的媒体人,华硕是很难用钱收买这些有良知的媒体和从业者的。

  华硕现在不回应媒体,不认错,其做法不过是掩耳盗铃。相信很多人都像笔者一样有这样的怀疑:华硕的硬气,能否坚持到最后。现在,"假芯索赔案"的真相已经浮出水面,错在华硕。在消费者的指责下,在有良知媒体的质疑和声讨声中,华硕坚持不道歉的气节,还能硬气多久?我们拭目以待!

  来源:计世网

--~--~---------~--~----~------------~-------~--~----~
您收到此信息是由于您订阅了"中国报道周刊"邮件杂志。
要订阅此邮件,请发邮件至 chinaweek-subscribe@googlegroups.com
要退订此邮件,请发邮件至 chinaweek-unsubscribe@googlegroups.com
投稿信箱:chinaweekly@gmail.com ,请在标题处注明"投稿"字样。
感谢您订阅并阅读"中国报道周刊" [ www.weekmag.info ] 电子杂志!
-~----------~----~----~----~------~----~------~--~---

你好

送你一个小小礼物,希望对你有所帮助。(看附件)

刘军宁:民主政治如是说

  两千多年以前,中国人对"民主"这个字眼,就不陌生。它在当时指的是,无须征求臣民的意见就可以为事事替他们做主的君王。所以。这里的"民(之)主"其实是君主。而在两千多年前的地中海北岸,雅典人对"民主"这个字眼也不陌生,把它理解为"(公)民(为自己的一切事情作)主",或者说,公民是自己的主人,没有他们的同意,任何人不能就他们的事务做出决定。就后一种意思上的民主而言,古希腊是当时世界上唯一存在民主政治的地方。

  雅典城邦的古代民主给现代民主政治的确立提供了许多有益的灵感。古希腊民主政治家伯里克利在阵亡将士葬礼上的这番话今天仍在激发着人们对民主的热情向往。"我要说,我们的制度是别人的模范。我们的制度之所以被称为民主政治,因为政权是在全体公民手中,而不是在少数人手中。任何人,只要他能够对国家有所贡献,绝对不会因为贫穷而在政治上湮没无闻。……我们的政治生活是自由而公开的。在我们私人生活中,我们是自由的和宽恕的;但是在公家的事务中,我们遵守法律。这是因为这种法律深使我们心悦诚服。"他的这番话激励着当代人为实现民主政治而努力。

  今天,经过两百多年来数次民主化浪潮的冲击,民主制度在南欧、非洲、拉美、前苏联和东欧以及东南亚的土地上扎下根来。今天世界上约有百分之六十以上的国家是民主国家。民主政治作为普世价值已经成了世界的潮流和政治文明的标杆。

  在现代社会中,民主政治首先指的是人民通过根据他们的自愿同意选举出来的代表来帮助他们当家作主,即所谓代议民主。作为一种进步,现代民主政治绝不意味着每个人都去当家作主,或每个人都享有同等的政治影响力。在现代社会,民主并不仅仅要回答"谁是统治者",而是要回答"用什么方法来不流血地更换统治者"。现代民主首先必须确立相应的程序和游戏规则并做到权力的和平转移,建立真正有效的代表机关,能够对政府进行有效地监督。

  现代民主政治是代议(制)民主。在今天这个世界上,凡是公认的民主国家,都实行代议民主。所以,即使是作为直接民主发源地的希腊今日也改行代议民主。代议民主,即是公民通过其代表来进行治理国家,而不是直接管理全部公共事务。在代议民主下,主人与主事是分离的,用英国自由主义哲学家密尔的话说,人民应该是主人,但他们必须聘用比他们更能干的仆人。由于公民并不亲自主事,所以要有一整套的监督机构来对代表及由此产生的政府进行监督和防范,以免仆人滥用权力变成主人。政府公务员不过是为公民服务的公仆。在代议民主中,公民通过选举出来的代表掌握和行使立法和政治权。代议制度的核心是由经普选产生的代表所组成的议会,在许多国家也被称作国会。正是因为这些代表是公民的委托,他们的作为必须得到公民的同意和委托。例如,如果政府不经过代表的同意,就无权对公民征税。

  现代民主政治无不是一种各个党派自由竞争自由活动的政党政治。如何处理党争,也一直是民主政治的一个重大难题。然而如果取缔政党,或只保留执政党,其所带来的灾难,却远远大于党争。况且,民主政治离不开政党。一方面,民主政治的目的不在于保护多数,而在保护少数。多数人在多数情况下不需要少数人的保护,而少数人永远需要民主制度的保护。少数派需要通过政党的形式积累扩大力量,多数派需要靠政党的形式去巩固自己的力量。另一方面,结党的权利与自由来自民主政治所保障的公民的结社自由和参政权。结社自由的核心便是结党自由。在这样的宪法权利的保护之下,公民可以自由地结成政党来参与政治、通过竞争获取国家权力是民主政治的一个重要特征。

  同时,在代议制的自由民主之下,鉴于任何政"党"都只能代表一些人(一方)而不是所有人的利益和主张。人们为了有效地表达自己的利益要求、政治和政策主张和积极参政议政,就必须结成政党。政党政治意味着公民可以在不同的党派之间进行选择。公民没有对执政者的自由选择权就没有民主。在自由民主下,不同的政党及不同政治见解和政策方案的存在为选民们提供了广阔的选择范围。在自由民主下,不论多么强大、多么得势的政党都不可能左右一切。在现代政治中,竞争和对立是自由民主中的常态,只要各个政党之间彼此宽容妥协,相互监督制衡,循民主政治的游戏规则参政议政,放弃用暴力的手段解决政治上的分歧,政党政治就不会导致国家分裂和武力的对抗,反而带来持久的稳定和繁荣。现代政党政治虽有弊端,"但幸门户繁多,不致使一党得以专横。"(严复语)所以,政党政治是现代民主政治的必由之路。

  民主政治的出现是人类文明发展的一个重大标志,是一个国家通向长治久安的唯一的途径。它的诞生是因为人类社会需要建立一个既能保障人民权利自由,又能处理公众事务的政府。在此以前,人类的经济行为已经比较文明,但是人类的政治行为充满了野蛮和暴力,不论是在国家与国家之间、还是个人与个人之间、还是接班者与被接班者之间,常常都充满了血腥的暴力。民主政治的出现彻底改变了人类政治行为的暴力性质,使人类的政治行为趋向于和平、理性,这样,就实现了人类政治行为的文明化,从而使文明在人的政治行为和经济行为两个方面都得到了落实。

  民主政治与个人的自由密切相关。由于民主政治依据尊重个人价值与尊严的道德原则,个人只能是目的不能是手段。自由民主最适合自由平等的个人,它是经过这样的个人自愿同意之后才建立起来的政体;贯穿在自由民主中的是自由、平等的原则。迄今为止,民主政治是最有利于保障和扩大公民个人自由的政体。背离了自由的民主是完全不值得追求的。所以,民主政治又被称为自由民主(liberal democracy)。在本文中,民主政治与自由民主含义相同,交替使用。无论我们谈论的是现代形式的民主还是古代形式的民主,也无论它是基于个人自由的民主,还是要求全体公民大会集体行使权力的民主,只要自由主义的民主不复存在,民主也就寿终正寝了。正是自由主义使民主获得了持久的生命力。自由与民主相互结合互相强化。个人自由是否得到保障,政府权力是否受到限制,是区别自由民主与其他类型民主的根本尺度。应追求的不是最大限度的民主,而是提供并保障最大限度自由的民主,即自由(主义之中的)民主。在价值上,民主政治必须是以维护人的自由、权利和尊严为最高目标的;在体制上,民主政治必须是宪政的、法治的、共和的。民主政治还实行司法独立、分权制衡、有限政府、地方自治等。

  自由民主认可并奉行政治多元主义,允许不同的意识形态、政治哲学、政治运动、政治党派的存在。自由主义对政治多元主义的接受来自其主张"宽容"的价值观。民主政治也经济自由、政治民主和文化多元的三位一体的社会制度的一部分。它不能脱离其他两者而独立存在。因此,自由公平的政治竞争也是自由民主的根本特征之一。自由民主意味着程序民主。自由民主是一种做出决策的制度安排,而不是单纯地规定主权的归属。这种程序的安排可以确保政权实行和平和定期的交接。尽管民主的模式种类繁多,但是,我们在不同民主模式之间并无多大的选择余地。

  公民的根本权利与自由是民主政治的出发点。民主政治涉及到公民自由地决定自己命运的权利,这种权利的运用所要求的政治制度必须能够充分保障言论自由、信仰自由、结社自由,保障自由公平、竞争性的选举,尊重个人和少数派的不可剥夺的权利,保障信息的自由传播和法治。民众和反对派可以充分地表达他们对政府的批评甚至反对的立场,而不必担心受到肉体和精神上的报复。

  专制暴政是建立在暴力的基础上的。民主政治建立在公民的同意的基础之上的。在自由民主,国家政府从被统治者的同意中获得正当的权力。由于民主是建立在公民的同意的基础之上的,所以公民要表示同意就必须有自由,可以自由地表达自己的不同的观点,而且由于在许多大国,由于人数众多,不可能每个人都直接到某个场所去表达自己的意愿和看法,这样就委托一些代表来表达自己的利益和要求,这样就产生了代表机关。民主政治正是建立在对公民的理性能力的起码信任的基础之上。民主政治相信人的理性,故其合法性来自被统治者通过投票表达的同意(点头)。若不相信人的基本理性,就只有靠砍下的人头来垒砌政权的合法性了。从这种意义上讲,通过投票建立起来的民主政治使人类政治行为的文明程度取得了实质性的进步,彻底取代了"以暴易暴"的野蛮政治。

  民主政治认为每个人价值尊严是平等的,所以不论贫富智愚,每位公民所握有的选票的价值是同等的,因为人与人之间作为人的资格是同等的,同时社会中的一份子。另一方面,人与人之间的参政、议政与施政的能力又是不相等的,这才需要把最合适的人以选举的方式推举出来。民主政治是选举政治,但又不仅仅是选举政治,仅仅有定期选举、竞选公平,选举结果真实是不够的。衡量选举的正当性的尺度不是由多少人自源地参加了选举,而是有多少人派排除在选举之外,只要有一个人仅仅因为政治主张被剥夺了选举权和竞选权,其选举的正当性都要打上问号。选举是体现民主的一个根本的方面但不是全部的内容。

  选举虽然是按多数票的原则议决,民主政治决不简单地等同于"大多数人说了算",固然有许多事情在民主制度下是由多数或大多数人说来算,如领导人的产生,法案的通过等,但是还有许多事情是任何人和所有人说了都不算的,如即使多数人同意也不能剥夺少数人或所有人的自由、生命和财产。正是选举使得民主成为每位公民有权在公共领域中通行的大道,也正是选举产生的民主才是使得社会成员都可以生活在文明的政治环境之中的大德。民主政治不同于任何其它政体的独特之处在于它的务实性,在于它尊重现实,尊重每一个人的独特性,不必为迎合它而来重塑人的灵魂、改造人的本性。

  民主政治的成功与其背后对人性的正确看法和对待是分不开的。如果专制保障把统治者奉为至善的神明不同,民主政治的出发点是把政治家"假设"为无赖。只有把政治家假设为无赖并加以防范,才能防止政治家和掌权者真的沦为无赖。相反,若断定掌权者人性高尚在制度上不加设防,早晚要把掌权者宠成无赖。因此,为了政治家和掌权者自身的利益,为了百姓的福祉,必须把政治家和掌权者假设为无赖。无赖假定导致了对掌权者的不信任。若对掌权者不信任,就不能让他们大权独揽,而是要从制度上对其手中的权力加以分立制衡。分权制衡制度也由此产生。

  在现代民主政治的一个重要原则就是政府的主要职能和权限,通常是立法权、行政权和司法权,必需是分立的,应由宪法授予不同的机关来行使,及分别属于立法机关、行政机关和司法机关。这三个部门具有同等的法律地位,独立地行使自己的权力。这意味着三个部门之间不是服从与支配关系,一个部门无权撤销另一个部门,也不能把自己的权力完全交给另一个部门去行使。只有实行司法独立,才能免除专横与暴政,才能保障"一切人的人身权利和自由"。制约与平衡的制度,是一种把各种不同的价值观念和对立的梦想加以平衡的制度。

  民主政治与经济发展之间的关系也是一个备受关注的话题。经验证明,只有民主制度才最有利于财富的创造。自由民主与自由市场经济之间有着内在的逻辑联系。在很大程度上自由民主是人类追求与践行经济自由与政治自由的产物。自由民主只存在于自由市场经济之中,虽然实行自由市场经济的国家不都实行自由民主,但没有经济上的自由决不会有政治上的自由民主,有了经济上的自由不等于有了政治上的自由民主。市场经济是自由民主的必要条件,但不是全部条件。

  到了二十一世纪,几乎没有人公开反对民主。这当然也决不意味着人人都拥护民主,至少他不敢反对民主。这又导致了许多人对民主政治抱有一厢情愿的看法,即认为民主是万能药,它包治一切。即便成功地确立了民主政治,其内部还诸多的张力和艰难的平衡,在同意与效率之间,代表性与治国能力之间,冲突与认同之间等。事实上,民主自身有很多的限制。很多事情是民主所作不了的。民主也不能提供英明的决策,它只是能够即时地纠正错误。民主政治不能解决道德问题,不能用少数服从多数来决定道德问题上的对错。民主政治是不是越高越广泛就越好。

  人是不完善的,由人组成的社会也不可能有完全的自由、完全的平等,但诚如丘吉尔所说,民主政治,虽然又许多不足,所还是各种政体中最可取的。只有民主才能给人类最多的自由、平等、博爱和人性的尊严。从历史和比较的观点看,民主的真正优点不在于它能比其它政治形式更能自夸实现人间天堂,而在于有能力防止出现人间地狱。

  民主政治在世界五大洲、各种文化传统中都扎下根来,而且越来越多的国家还在陆续加入民主化的行列。这足以证明:民主政治是普世的价值。既然是普世的价值,这就意味着民主政治是可以移植的。民主政治的具体制度虽然难以照搬,但是,民主政治的普遍原理却是完全相通的。因此,文化差异和国情等借口不能成为抗拒民主政治的理由……

  《民主政治二十讲》序言  中国青年出版社 2008年5月

  http://product.dangdang.com/product.aspx?product_id=20284030

--~--~---------~--~----~------------~-------~--~----~
您收到此信息是由于您订阅了"中国报道周刊"邮件杂志。
要订阅此邮件,请发邮件至 chinaweek-subscribe@googlegroups.com
要退订此邮件,请发邮件至 chinaweek-unsubscribe@googlegroups.com
投稿信箱:chinaweekly@gmail.com ,请在标题处注明"投稿"字样。
感谢您订阅并阅读"中国报道周刊" [ www.weekmag.info ] 电子杂志!
-~----------~----~----~----~------~----~------~--~---

薛涌:奥巴马的对华政策是什么?

  九一一以后,中美关系比过去容易得多。九十年代,每到大选年两党就拿中国当攻击的目标。从2004年开始,中国基本不构成大选的核心问题。今年中国问题仅在预选中讨论,在大选中几乎不构成个话题。

  这并不是因为中国不重要,而是说明美国至少在此刻不把中国当块心病。这是中美关系的一个进步。不过,也正因为如此,总统候选人不把对华政策放在最紧要的议事日程中,没有对之深思熟虑,一旦当权后究竟采取什么政策,就变得十分难测。

  奥巴马如今似乎已经锁定胜局。他的对华政策将是怎样的呢?我们在这个背景下可以根据几个因素作如下的判断。

  奥巴马资历浅,在外交上没有经验、缺乏记录,如今美国危机重重,对华关系没有明显的危机,自然也不会在他最紧要的议事日程之中。在这种情况下,他的对华政策个人色彩会比较弱,更容易受其左右的影响。要知道,今天的大选,并非仅仅是白宫易主,而且是民主党在国会两院大大扩张其已有的多数优势。这样,奥巴马一旦入主白宫,共和党就几乎没有任何力量阻挡民主党政策的出台。华盛顿将成为民主党的天下。奥巴马在民主党中,是个小字辈;当总统后虽然身份不同,但受民主党传统势力的影响会比较大。这次之所以许多民主党人支持奥巴马而倒希拉里,除了各种冠冕堂皇的理由外,一个深刻的动机是许多民主党大老觉得克林顿们在党内势力太大,一旦希拉里成为总统,就可能更加独断。奥巴马则是新人,许多事情要请教前辈们,影响他的余地自然也大得多。

  这种算计,在政治上当然可能是聪明反被聪明误。不过,在对华政策上却可能八九不离十。奥巴马面临如此多的危机,当然不愿意在对华政策这个自己生疏的、相对而言也并不迫切的领域多花时间。其结果,就是更多地听从助手和党内人士的意见,耳朵根子要软一些。所以,奥巴马的对华政策,必须放在民主党的政治主潮中来判断。

  这个主潮是什么?那就是贸易保护主义的抬头。在预选中可以看出,希拉里还是继承了克林顿的传统,是民主党中亲企业的自由贸易派,虽然她本人可能比克林顿要左一些。奥巴马则频频以贸易保护主义的棍子敲打希拉里,在北美自由贸易协议等问题上采取了贸易保护主义的立场。在中国问题上,他特别提出了中国的劳动法规、产品质量等等问题,要求加强管制,以保护美国的利益。

  不过,这并不意味着奥巴马会对华打一场贸易战。从预选到大选,短短几个月,经济话题的中心就转移了。预选时的经济主题还是企业外包,如今则成了金融风暴。中国现在不仅不是替罪羊,而且可能还是华尔街的潜在救主。在这样的局面下,奥巴马上台后可能对中国要客气不少。在没有重大国际突发事件的情况下,他对华政策的重点还是在贸易,而贸易的重点则在中国对美出口产品质量的监测、中国的劳工权利(劳动力成本)、中国市场对美的开放性等等技术层面上。事实上,这些要求并非全对中国不利。比如,产品质量的监测、劳工权利等等,正是目前中国需要解决的问题。和奥巴马政府在这些问题上建立日常的工作关系,主动请求美方的帮助,不仅可以使对方无话可说,而且也有助于建立中国健康的市场秩序。

  更重要的是,过去中国在处理中美关系上,注重对白宫作工作,对国会则下的功夫不足。奥巴马时代的美国对华关系,则很可能是民主党主导的国会对总统施加的影响远比过去要大。对白宫外交是中国的强项,对国会外交则是弱项。奥巴马以小字辈入主白宫,这一局面就要求中国对国会的老字辈多下功夫。

--~--~---------~--~----~------------~-------~--~----~
您收到此信息是由于您订阅了"中国报道周刊"邮件杂志。
要订阅此邮件,请发邮件至 chinaweek-subscribe@googlegroups.com
要退订此邮件,请发邮件至 chinaweek-unsubscribe@googlegroups.com
投稿信箱:chinaweekly@gmail.com ,请在标题处注明"投稿"字样。
感谢您订阅并阅读"中国报道周刊" [ www.weekmag.info ] 电子杂志!
-~----------~----~----~----~------~----~------~--~---

盛大林:警方当场击毙报警者的真相是什么

  26岁的青年职工陈振翊被一群不明身份的人捆绑、殴打,乘凶手不备逃出并跑到医院疗伤,其间还报警求救,然而他却被赶来的警察开枪击毙,这是今年2月29日发生在江西上饶鄱阳县的一起离奇案件。警方称:"陈振翊因吸食毒品产生幻觉并持刀袭警,民警被迫开枪。"而众多目击者说,陈振翊当时极度惊恐从医院跑出来,而且他全身已经严重受伤,双腿也一瘸一拐,来到事发的商场也没有持刀袭警,被击毙前还呼唤现场群众为他报110.但后来来了10多名手持枪支、盾牌、木棍的警员,采取的措施竟然是当场击毙陈振翊。据悉,此案已经被江西省列为"头号督办铁案",下令开枪的王副局长被停职审查。(《信息时报》10月29日)

  先是被一群不明身份的人殴打,后又被一群接警赶来的警察击毙……整整8个月过去了,虽然被省里"头号督办",但此案至今没有明确的说法。受害人家属认为"迷雾重重",局外人也都觉得非常"离奇"。不过,综合警方和目击者以及受害者家属的说法,却可以看出,有些基本事实是清楚的,而根据这些基本事实可以做出基本的判断。

  最清楚的事实是:案发现场是十几个荷枪实弹的警察在围捕一个一瘸一拐的公民。这个叫陈振翊的公民此前到底做过什么以至于被人殴打乃至追捕,目前还是个谜。但即使他罪大恶极、死有余辜,也应该由法院来判决然后执行死刑。只要他没有严重威胁公共安全或执法人员的人身安全,执行逮捕的警察就不能将其当场击毙。

  那么,陈振翊有没有威胁到警察的人身安全?这里涉及两个有争议的事实:一、警方说陈"持刀袭警",而目击者都予以否认;二、警方说陈"吸食毒品产生幻觉",但尸检报告显示陈的体表未见明显注射针孔。哪一种说法更可信?目击者为数众多,而且都与事件没有关系,而警方面临着严重的责任追究,这是首先要考虑的因素。除此之外,有两个细节可供参考:一、案发后死者先被殴打的鄱阳宾馆4楼的摄像头,被鄱阳警方拆离,而且没有公布录像;二、警方公布的所谓"真相说明",既没有公章也没有落款——这两点都让人感觉到警方的气短和心虚。

  退一步说,即使如警方所说的那样,陈振翊"因吸食毒品产生幻觉并持刀袭警",一个受伤的人能对十几个荷枪实弹、手持盾牌的警察构成威胁吗?如果明知可以制伏却要开枪击毙,那是什么性质的行为?

  说到这里,人们必须明白:警官身着警服、手持警械,并不一定都是在执行公务;有时候,可能是以执法的名义干着犯法的勾当,甚至"故意杀人"也会披上"执行公务"的外衣!

  当然,击毙陈振翊的责任应该主要由下令开枪的王副局长来负,因为开枪的警察只是在执行命令,这是他们的天职。

  执法者手中掌握着国家机器乃至可以致命的武器,他们取他人性命易如反掌。更重要的是,他们的身份就像是一种"护身符",不管干了什么,他们都可以拿"执法"作挡箭牌——这是最最可怕,也是最最需要警惕的。

  来源:中国青年报

--~--~---------~--~----~------------~-------~--~----~
您收到此信息是由于您订阅了"中国报道周刊"邮件杂志。
要订阅此邮件,请发邮件至 chinaweek-subscribe@googlegroups.com
要退订此邮件,请发邮件至 chinaweek-unsubscribe@googlegroups.com
投稿信箱:chinaweekly@gmail.com ,请在标题处注明"投稿"字样。
感谢您订阅并阅读"中国报道周刊" [ www.weekmag.info ] 电子杂志!
-~----------~----~----~----~------~----~------~--~---

Wednesday, October 29, 2008

邓聿文:股市暴跌一周年——我们学到了什么

  从经济学角度看,股市持续下跌有供求方面的原因,但过去一年中国股市的暴跌可谓三分天灾,七分人祸。如果证券监管和宏观调控部门应对得当,股市或许不至于惨跌到现在这个程度。反思这一年来监管层和宏调部门对股市和经济的调控,有几个失误不能不引以为戒。

  其一,监管层对市场转折的性质和后果认识不清,很长一段时间还抱着牛市的思维来看待股市的下跌,因而在应对措施上口头维稳,迟疑不决,始终没有有力度的维稳政策,致使市场信心大挫。比如,某位对监管层有影响的刚退役高官在股市跌到3000多点时,还在大谈慢牛行情。这种判断充分说明了问题,无疑影响到对企业再融资和新股发行的态度。像平安1600亿再融资,是初期股市下跌的祸首,但在那段时间里,证监会迟迟不对此表态。另外,在这一年里,证监会对新股发行也一直没停止过,即使在股市持续大跌的时候,仍然频繁发行新股,从而进一步逆转了股市的供求关系。

  至于大小非,虽然证监会没有能力彻底限制,但至少应该表明自己的态度,并在力所能及的范围里对大小非采取更严厉的措施。然而,我们看到的是,证监会虽对大小非减持出台了一些规范措施,但力度远远不够。另外,在股市下跌过程中,有几个点位是比较关键的,它们分别是上证4000点、3000点和2245点。前两个点位分别是股市下跌初期和中期的市场心理点位,后一个点位是本轮股改的起点。但除了3000点时国家宣布印花税减半外,其余两个点位监管层无任何作为,这都极大地挫伤了市场的信心。

  广告所以,就监管层的延滞反应来看,说本轮股市暴跌是三分天灾,七分人祸,也未尝不可。

  其二,宏观决策部门对美国金融危机对中国实体经济的冲击以及对股市的影响估计不足,对中国经济的下行风险,反应过慢,未能及时调整政策。刚刚发布的前三季度经济形势表明,经济减速比预估的要快,特别是第三季度GDP首次降到9%,说明美国金融危机对中国出口的影响非常严重。

  但很长时间以来,国内的专家学者和宏调部门在谈起次贷危机时,普遍认为对中国影响不大,从而未能采取有力措施进行预防。本来在人民币升值、劳动力成本上升、原材料涨价等多种因素的制约下,企业利润开始下滑,经济减速迹象已初步显现,外部需求的剧降,只会更加速出口和宏观经济的下滑,并进而影响到股市流动性。

  然而在整个上半年,国内宏观调控的重心还放在控制通胀上,为此一再加息和上调存款准备金率,未能预见到即将到来的经济减速。即使在7月经济减速的迹象已很明显,中央做出了一保一控的调控主题后,偏紧的货币政策也没有改变。这无疑使股市的流动性紧张加剧。

  大小非为什么会疯狂抛售?一方面当然是股市预期不好,另一方面就是企业的资金链吃紧,需要套现资金增加流动性。而中国一些金融企业投资次贷亏损,进一步对股市产生直接的心理冲击。

  宏观经济就是这样影响股市的。鉴于股市与经济发展周期存在着密切关系,我相信在下一个经济周期中,股市会有比较快的发展,6124点不是一个无法超越的目标,但就眼下而言,股市和实体经济都处于最艰难的时期,政府必须出台政策进行干预。这便是十七届三中全会提出保经济稳定、金融稳定和资本市场稳定的根本原因。"三稳"的根源在于内需的扩张,当前要扩大内需,须减息和减税同步进行方能奏效。

  就股市而言,1800点时宣布的三大稳定市场举措已经释放出了其政策效应,后续政策需要持续跟上,包括明确限制大小非,改革新股发行制度,完善再融资规则,以及推出平准基金等举措,才能维稳。

  所以,在此危难之时,有关部门应该出台更有力、更系统和更具刺激性的经济与金融政策,不要作无谓的时间拖延。但从目前的各种信息来判断,与美国等国家对金融危机的救市举动相比,中国政府的救市意愿和态度虽然很明确,但行动还不够坚定。

  本文作者邓聿文为中央党校《学习时报》副编审,多家报刊专栏作者和特约作者,关注转型期的中国社会问题。

--~--~---------~--~----~------------~-------~--~----~
您收到此信息是由于您订阅了"中国报道周刊"邮件杂志。
要订阅此邮件,请发邮件至 chinaweek-subscribe@googlegroups.com
要退订此邮件,请发邮件至 chinaweek-unsubscribe@googlegroups.com
投稿信箱:chinaweekly@gmail.com ,请在标题处注明"投稿"字样。
感谢您订阅并阅读"中国报道周刊" [ www.weekmag.info ] 电子杂志!
-~----------~----~----~----~------~----~------~--~---

刘军宁:要公告,不要上报!

  ——从三鹿奶粉看行政国家

  "经国家处理三鹿牌婴幼儿奶粉事件领导小组事故调查组调查:三鹿集团公司主要负责人涉嫌犯罪,石家庄市委、市政府主要负责同志对三鹿牌婴幼儿奶粉事件未及时上报,处置不力。在2007年12月至2008年8月2日的8个月中,三鹿集团公司未向石家庄市政府和有关部门报告,也未采取积极补救措施,导致事态进一步扩大。三鹿集团公司主要负责人涉嫌犯罪已被刑事拘留,石家庄市政府2008年8月2日接到三鹿集团公司关于三鹿牌奶粉问题的报告后,虽然采取了一些措施,但直至9月9日才向河北省政府报告三鹿牌奶粉问题。调查表明,8月2日至9月8日的38天中,石家庄市委、市政府未就三鹿牌奶粉问题向河北省委、省政府做过任何报告,也未向国务院和国务院有关部门报告,违反了有关重大食品安全事故报告的规定。"

  上面这段文字引自国家处理三鹿牌婴幼儿奶粉事件领导小组事故调查组公布的调查结果。调查组把毒奶粉事件归咎于三鹿公司和石家庄市政府没有即时"上报",违反了"上报"制度。这就引出了一连串的问题:

  一个企业的产品质量出了严重问题,要向政府上报,而不向消费者报告?谁是企业的上方,是消费者,还是政府?为什么不允许企业先向消费者公告并即时召回缺陷产品,再同时向政府上报?

  一级政府辖内的企业出了威胁生命健康的产品质量问题,为什么政府只走漫长的上报之路,而不通知正在或可能消费该产品的公民?

  若按照上报制度一级级上报,上报到哪一级为止?是上报到国务院,还是上报到政治局?是上报到政治局常委会,还是上报执政党的最高领导核心?

  如果企业和地方政府无权将有害产品公布于众,那么,哪一级权力机构有权这样做,是政府部门,还同级党组织?

  有害产品一旦进入流通领域,就每时每刻威胁公民的生命健康,而从最基层的企业到最高权力中枢要穿越漫长的官僚机构,三鹿事件的上报路程,从去年12月到今年9月,耗时十个月。这样的上报制度如何克服低效的官僚制度、复杂的政治顾虑、巨大的经济得失,来在第一时间终结有害产品对公民的威胁?

  鉴于上报制度不能回答上述问题,那么,把食品安全交付给上报制度,对这样的制度来说,无疑是一个不可能的完成的使命。

  依我看,上报制度最大的问题,是在这样的制度中没有公民的位置。我们举目望去,不见公民的踪影。取公民而代之的是含糊不清的、无穷无尽的上级,上级,上级!

  在这样的上报制度中,企业对政府负责,而不是对消费者负责。作为行政部门的政府只对上级负责,而不是对公民负责。这样,企业行为和政府行为都行政化了。上报制度表明,行政国家的本质是一切服从于政府与上级的需要,而不是公众与消费者的需要。

  中国是一个公民没有地位的行政国家,行政国家的本质是无限政府。无限政府表面上承担无限责任,实际上是什么也没有承担。监督本来没有行政的事,结果变成只是行政的事。在这样的行政国家中,只有党务与行政,国家的立法、司法职能,社会中的行业协会与消费者团体,形同虚设。在这次毒奶粉事件中,我们没看到从石家庄到国家级的立法机构有任何作为,没有看到司法机关对相关企业采取任何法律行动,我们看不到行业协会在预防毒奶中的作用,看不到消费者协会在维护受害消费者利益方面的作为。行政国家用对官员的行政问责来代替对企业的司法问责。仅仅靠罢官不能从根本改变不能保障食品、药品安全的的制度。官员有很长的后备队伍,罢官免职只是给排队者提供了机会,并未改变制度。书记倒了,副书记高兴,市长倒了,副市长高兴。

  一个国家的正常运转,取决于立法、司法、行政三个部门之间的相互独立,相互制衡。在行政国家,只有高高耸立的行政部门。在行政国家,食品、药品安全的监管机构常常是食品、药品不安全的受益者。每次灾难性的事件,都是增加预算,提高级别,扩大编制,集中权力的天赐良机。不信吗?看看下面坊间流传的幽默而忧伤的短信手机段子:不信吗?

  其一:中国人在食品中完成了化学扫盲,从大米里我们认识了石蜡,从火腿里我们认识了敌敌畏,从咸鸭蛋、辣椒酱里我们认识了苏丹红,从火锅里我们认识了福尔马林,从银耳、蜜枣里我们认识了硫磺,从木耳中认识了硫酸铜,今天三鹿又让同胞知道了三聚氰胺的化学作用。外国人喝牛奶结实了,中国人喝牛奶结石了。

  其二:三鹿事件最新报道:目前国家把责任推给三鹿,三鹿把责任推给奶农,奶农把责任推给奶牛,警方正在全力抓捕不法奶牛。据报道,责任奶牛已携二奶潜逃,仅捕获一小撮不明真相的牛群。目前母牛情绪稳定。据最新消息,水牛和蜗牛已经通过半岛电视台发表声明表示对此事负责。

  可见,行政国家把中国变成了食品乃至消费品最不安全的国家。而上报制度又把追究责任变成闹剧。行政国家下监督制度只能提供一种虚假的安全感,给公民一种错觉,以为得到了政府的保护。

  如果公民在国家的食品安全中没有位置,食品的安全就没有保障。有上报制度和行政国家就没有食品安全。各级政府只对上级负责,而不对公民负责,这说明,各级政府的权力是来自上级,而不是作为选民的公民。因此,中国食品安全的前途在于从只对上级负责行政国家专向对作为选民的公民负责的代议民主国家。

  要公告,不要上报!要代议民主,不要行政国家!

--~--~---------~--~----~------------~-------~--~----~
您收到此信息是由于您订阅了"中国报道周刊"邮件杂志。
要订阅此邮件,请发邮件至 chinaweek-subscribe@googlegroups.com
要退订此邮件,请发邮件至 chinaweek-unsubscribe@googlegroups.com
投稿信箱:chinaweekly@gmail.com ,请在标题处注明"投稿"字样。
感谢您订阅并阅读"中国报道周刊" [ www.weekmag.info ] 电子杂志!
-~----------~----~----~----~------~----~------~--~---

时寒冰:出台燃油税的最后一次机会

  国际油价说跌就跌了。7月11日,纽约、伦敦两地油价双双突破每桶147美元。然后,就掉头向下:7月17日,跌破130美元;8月5日,跌破120美元;9月2日,跌破110美元;9月12日,油价盘中跌破100美元。

  国际油价下调,给中国出台燃油税政策带来了机会——如果既得利益集团强调的在油价下跌时出台燃油税的前提成立,那么,此次油价下跌可能是最后一次机会。因为,从长期趋势看,国际油价仍将保持上涨势头。倘若不抓住时机,燃油税出台很可能成为一个遥远的神话。

  其实,燃油税出台,与油价高低并无直接关系,这只是既得利益集团阻碍燃油税出台的借口而已。美国俄勒冈州从1919年就开始征收汽车燃油税,到1929年,美国所有的州都开征汽车燃油税。如今,世界上已有130多个国家和地区开征了燃油税,其中,大部分国家是在油价高企时开征的。

  开征燃油税的目的,首先是促使人们提高节约意识。通过燃油税可以提高油品价格,以此抑制成品油的消费总量,提升能源的使用效率。事实证明,但凡实行燃油税的国家,成品油消费量的增长速度,都远远低于没有实行燃油税的国家。

  在国际油价高涨时,不少美国人不再使用汽车,或者降低汽车的使用频率,美国相当一部分地方政府和企业为了降低成本,甚至推行每周四天的工作计划,以此来削减路费支出。而在中国,低油价却变相鼓励了对成品油的消费,导致我国高收入者对高耗油的SUV(运动型多用途汽车)需求保持"井喷"式增长。

  中国的油价如果加上燃油税,油价早在2006年底就与美国接轨。不实行燃油税,掩盖了我国高油价的真实状况。在国际油价下跌之时,中国不含燃油税的成品油价格与国际油价的价差只有10%,如果算上燃油税,我国成品油价格已经高于不少发达国家的油价。

  在美国每辆汽车每年消耗1.8吨燃油,欧盟1.5吨,日本只有1.1吨,而中国竟然高达2.3吨。原因是,中国的汽车使用效率最高,一些人甚至连到附近菜市场买菜都开着车,而在日本等国,不少人只是在周末外出旅游时才开车,平时则乘坐公交车。

  我国为了维持低油价,国家财政要给予油企巨额财政补贴,实际上是穷人在补贴富人,因为富人对成品油的消费更多,穷人则连车都买不起。

  不仅如此。不开征燃油税维持的低油价,实际上是在补贴全世界。国外飞往中国的航班,加的燃油基本上都精确到刚好够用(不加满),等飞到中国后再加满油回去。海运也一样。许多国家的运输船到中国,结结实实地加满油回去,一声不响地分享了中国财政补贴所带来的福利。中国到底补贴了全世界多少福利,没有明确的统计数据,但我们可以通过一则报道,感受到问题的严重性。

  据媒体报道:"深圳一升汽油的价格在6元多人民币,但香港一升汽油的价格高达16元多人民币,跨境车每将一升内地汽油卖给香港地下油站,就可获利近10元人民币,有些跨境车一天往返深港多次,获利更丰。"据悉,一辆车通过这种方式一天可赚接近1万元,这是一种惊人的国家福利流失。

  由于未实行燃油税,我国成品油消费年年快速增长,给环境造成了巨大破坏。中国工程院院士钟南山指出,"50岁以上的广州人肺都是黑色的!"汽车污染的严重危害已到了不容忽视的地步,而抑制汽车业快速发展的最有效措施是尽快出台燃油税。

  在国际油价跌到100美元以下后,我国应加快推出燃油税的步伐,否则,一旦油价重新步入上涨轨道,既得利益集团又会以油价抬高为由设置障碍了。

  来源:2008年10月《新财经》

--~--~---------~--~----~------------~-------~--~----~
您收到此信息是由于您订阅了"中国报道周刊"邮件杂志。
要订阅此邮件,请发邮件至 chinaweek-subscribe@googlegroups.com
要退订此邮件,请发邮件至 chinaweek-unsubscribe@googlegroups.com
投稿信箱:chinaweekly@gmail.com ,请在标题处注明"投稿"字样。
感谢您订阅并阅读"中国报道周刊" [ www.weekmag.info ] 电子杂志!
-~----------~----~----~----~------~----~------~--~---

王万然:宠养硕鼠

  ——生肖戏说之一

  鼠的天敌是猫,据说当年排列十二生肖的时候,猫给鼠挤下河里,失去了进军十二强的机会;老鼠又借助大象尾巴的动力,居然跃居十二生肖的首位。

  不管老鼠的地位多高,人们是不会原谅老鼠吃粮食、咬衣物甚至传播鼠疫的罪过的,便鼓励猫去消灭老鼠。人们对动物界的鼠恨不得赶尽杀绝,而对人类中的"鼠",却有另一种态度。有位漫画家说:"老鼠是人们不经意饲养的宠物。"细想之下,漫画家说的不错。贪官的祸害不亚于鼠患,有过之而无不及,是硕鼠。老鼠过街,人人喊打;贪官过街,是不是人人喊打呢?不是。硕鼠过街,不但没人喊打,羡慕者、追随者还是为数不少。

  下面是我们有时听到的话:

  "某局长只认钱,不认人,只要给他多少钱,这件事就成功了。"

  "某科长喜欢喝酒泡妞,今晚请他出来,好好安排保证他一口应承。"

  "某主任真没用,送钱他不敢收,找他办事麻烦点,不如找别人吧!"

  "某人真有本事,当了几年官就赚了几百万……"

  ……

  人们对贪官恨之入骨,同时也希望能用"金钱美女"俘虏这种贪官,爱恨交加的情感,只缘自己想通过不当的手段获取个人的利益,只要对自己有利,贪官对党和人民造成的危害有多大那是别人的事,是社会的错。

  对待贪官应像对待老鼠一样,要进行清除而不是宠养。

  作者单位:广东省 汕尾市 汕尾日报社作者邮箱:gdwwr(at)sohu.com

--~--~---------~--~----~------------~-------~--~----~
您收到此信息是由于您订阅了"中国报道周刊"邮件杂志。
要订阅此邮件,请发邮件至 chinaweek-subscribe@googlegroups.com
要退订此邮件,请发邮件至 chinaweek-unsubscribe@googlegroups.com
投稿信箱:chinaweekly@gmail.com ,请在标题处注明"投稿"字样。
感谢您订阅并阅读"中国报道周刊" [ www.weekmag.info ] 电子杂志!
-~----------~----~----~----~------~----~------~--~---

傅国涌:向死而生——纪念林昭殉难40周年

  1968年4月29日,北大女生林昭被秘密枪杀时还不到36周岁。两天后,上海公安局人员上门向她母亲索取5分钱子弹费。1981年,上海市高级人民法院宣布给她平反。

  40年前,林昭之所以走到这一步,是因为她人性中最真实、最柔软、最美好的一面没有磨灭,而且在严酷的现实中被激活、被唤醒了,她向往人的生活的愿望决定了不能苟且、不能屈从,也就是她所说的宁可玉碎。她深知自己流露的人性的气息不合时宜,她说:"因为这一份该死的'人性'正就是造成林昭本身之悲剧的根本原因!""为什么我不能选择更简单的道路呢?作为林昭的个人悲剧那是也只好归咎于我所怀抱之这一份该死的人性了。"

  她的全部追求包括她的牺牲,都根源于她对人性的理解,这一点,我们可以在她的生活、她的诗、她的信仰和她丰富的情感之中找到答案。1966年,她在狱中见到北大同学张元勋,诀别之际,她郑重托付:"我随时都会被杀,相信历史总会有一天人们会说到今天的苦难!希望你把今天的苦难告诉未来的人们!并希望你把我的文稿、信件搜集整理成三个专集:诗歌集题名《自由颂》、散文集题名《过去的生活》,书信集题名《情书一束》。"

  这是她留给世界的遗言,三个书名,就是她对自己短暂一生的概括,生活、情感和诗。不了解这一切,就无法理解她的宁为玉碎,她这样选择不是因为否定生活,恰恰相反,是因为她太珍视生活、太珍爱生活了。她说自己反抗的全部根据只是一条天人共许的铁则:"被践踏的公义必须得到伸张!这也就是我常爱提说的生活之价值观的基本内容之一部分。"她指控血腥惨厉的统治完全毒化了"原该是那么明朗美好的生活,从而也致命地重创了以至戕杀了林昭对于生活的真挚的感情。"她说自己反右以来双足分跨在生死门槛的两侧,一直就这样对待生活,"也正是这种基本态度使作为一名战士的我能在严酷的牢狱中多少占据到主动。"

  她在写给法院的书面答辩中指出:"历史早已宣判了,生活完全证明了:我们是无罪的!罪人是你们这些可耻的极权统治者,而不是我们!——不是我们,不是我们!根本不是我们。而且绝对不是我们!"面对自己栖身的时代,她最痛心的是"我们的青春、爱情、友谊、学业、事业、抱负、理想、幸福、自由……我们之生活的一切、为人的一切几乎被摧残殆尽地葬送在这个污秽、罪恶而更伪善的极权制度恐怖统治之下,……"她说:"作为一个人,我为自己之完整、正直而且干净的生活权利——生存权利而斗争那永远是无可非议的!"

  一

  林昭憎恶与人的生活相对立的一切,她理解的生活不是一个空洞的不着边际的名词,而是有着美好而充实的内容。为此在上世纪50年代初的北大,有人批评她"小资产阶级浪漫情调极浓"、"骄傲自大"、"不关心政治"等等。开学不久在未名湖畔的一次同学聚会上,她唱了"长亭外,古道边,芳草碧连天",即被同学孙文铄批评"太悲凉,有资产阶级情调"。在同学、友人的记忆中,她是一个很懂得生活并且会享受生活的人。

  羊华荣说她"不重修饰,但留意仪表之美",送他的一张照片中身穿中式蓝布上衣,白围巾,两条辫子上扎白色蝴蝶结,平常她都是这样打扮。她留下的许多照片也都是这一形象。照片的背面她题了8个字:"什么是美?生活本身。"林昭两条辫子的时候多,人们的回忆常常提到她的辫子。有时她也会烫发。1962年春天她保外在家,倪竞雄见到她"一头新烫的卷发"。夏天,羊华荣在苏州见到她,"比过去胖了,身体似很好,穿着合身的旗袍,烫了发,看上去挺精神,已非昔日的瘦弱多病的林妹妹形象。"更早的一次,同学张玲记得大二开学时,她从苏州回北京,满面春风地给大家分赠土仪,尤其对她"剪掉辫子,烫起头发,穿上时新衣服"印象深刻。节假日她到张玲家做客,张母喜欢她穿的衣服样式,照着样子为女儿做新衣。她自己会裁剪衣服,陈叔方回忆,她在《常州民报》工作时,有个盛夏她穿了一件白底蓝花的连衣裙,很好看。"我说,你这件衣裳很别致呀!她淡淡地一笑,说是自己裁剪的。"在北大,即便成为右派后,她对生活仍保持着美好的感觉。羊华荣记得:"有天黄昏,她意外地穿一件红色呢外衣,我说:今天是什么日子,打扮得这么漂亮。她说:这是她自己设计和缝制的,尚未完工,穿来请你看看,是否合身。我对此完全是外行,但还是赞美了几句,特别是称赞她还会做衣服时,她显然很高兴。"她被枪杀的那天,正在病床上打葡萄糖,三四个武装人员冲进来,大叫:"死不悔改的反革命,你的末日到了!"她仍要求:"让我换件衣服。"未得准许,她只能遗憾地穿着医院的病服告别人间。

  她爱吃,1951年11月,在无锡,她拿母亲刚寄给她的一件新的毛料丝棉背心去换了钱,和同学倪竞雄到崇安寺,一个个小吃摊吃过去,"糖芋头、鸡蛋饼、梅花糕、海棠糕、藕粥……最后到王兴记小笼包,大馄饨。"背心换的钱全部吃光。倪提出你妈妈知道了不要气坏了时,她笑笑扮个鬼脸。狱中她给母亲的信还能一口气开出几十种不同吃法的食物来,她呼喊:妈妈,我要吃啊!她谶语般地反复念叨:"猪头、猪尾巴!猪头、猪尾巴!猪头、猪头!"

  她爱喝酒,1957年的冬天,遇到刮大风或下雨,她和羊华荣常到小酒店边喝酒边聊天,有时借了象棋,边下棋边喝酒,酒喝多了她的脸会发白,而不是红。"她喝酒还能自控,我从来未见她喝醉过,即使多喝一点,也从未见她说酒话。"苏南新闻专科学校的同学李虹岗回忆,毕业话别那次,最招人注意的就是林昭,"不仅能大口饮酒,其性格之豪放,抱负之殷切,大有'乘风破万里浪'之巾帼气概。"谭天荣也说她喜欢喝酒,高兴时喝上一杯,难受时也喝上一杯。

  她很喜欢猫,曾对谭天荣说,她家里的人有时也称她为"猫",她说有一次把弟弟惹急了,她弟弟冲着她狠狠地说'杀猫吃猫肉'!"《常州民报》的同事说她的形象就如小花猫,常常开玩笑称她"小猫"。她自己给倪竞雄写信有时不署名,就画个小猫。许多同学都叫她猫,1955年11月她坐在颐和园大门外的铜狮子座上,拍过一张照片,她有个同班同学在背面题了"猫与狮"三个字。甘粹和她在一起时,叫她"猫咪"。她连糖她都喜欢带猫字的牌子,张元勋探监原定两次,结束时,她要张第二天给她送一盒奶糖,"不要大白兔,要猫头的!"

  她妹妹说"她是一个不耐寂寞的人","在北大最喜欢跳舞,有舞必到。采一串鲜花编个花环戴在头上,进舞场直跳到结束"。谭天荣说自己和她认识,就是在1954年欢迎新同学的舞会上,以后有舞会上偶尔也会请她跳舞。北大每个周末都会在大饭厅举行舞会,林昭"对交谊舞的兴致也颇浓",沈泽宜回忆,"我现在还记得她扎了两根羊角辫,各插一朵花,两眼放光,迎着我缓缓走来的样子,禁不住黯然神伤。"

  她会拍照,1957年5月19日,《红楼》编辑部一行10人,游览颐和园,就是她做摄影师,拍了许多照片,不料成了绝响。

  在北大,她被叫做"林姑娘",她则叫这个同学"史湘云"、那个同学"薛宝琴"。她爱开玩笑,也被打成右派的同学刘发清回忆,1958年7月的一天,他走在校门口,突然有人低声喝道:"右派分子刘××到哪里去?"他吃了一惊,却看到林昭笑吟吟地站在面前。她和羊华荣在一起,有时会即兴来一首小诗,因为她做诗爱用典故,比较费解,所以羊嘲笑说:"以后得抱一部《辞源》来听你的诗。"她反嘲说:"抱歉抱歉,不知你是只羊,人家对牛弹琴,我对羊吟诗。"说吧得意地哈哈大笑。羊华荣还回忆,有一次,她们在荒坟中聊天,行人听到声音回头就跑,"我说:这下我们变成鬼了。她笑笑说:谁也没有把我们当人,是鬼,人们还敬畏三分,做人不如做鬼。她拍拍坟头说:孤魂野鬼们,来吧,来和我们共度良霄。她还讲了一个人鬼相恋的故事。"1962年,他们同游苏州拙政园,林昭说要在他衣服上画八卦,他说那不成了狗头军师。她笑笑说:"是羊头军师。"

  张元勋回忆,"她极爱与人逗嘴,每雅集总不免先口占良久,戏谑争胜",有点儿"尖刻"。孙文铄说她"说话嘴不饶人"。土改时的指导员李茂章也说她"话语风趣而又往往尖刻犀利",看不惯的事她就要说,而且"言辞尖利,常要触到人家痛处"。中学同学陆震华说她 "非常敏锐,三言两语就能使人感到语中有芒刺",那时她不过十四五岁。在《常州民报》的同事眼里,"尽管她嘴巴不饶人,好与人争论,不轻易放过别人的缺点错误,但她尖锐的批评总是伴随着微笑进行的,给人以坦率、纯真之感。"

  羊华荣说:"林昭较爱笑,大概是遵守笑不露齿的古训,她笑时习惯性地用手掩口。但她不爱哭,我从未见她哭过,甚至未见她掉过泪。"其实,她也喜欢哭,她妹妹说:"她的哭是撒娇,是愤怒,是发泄,并不一定是悲哀。"张玲曾看见她一边哭一边记日记,又一边哭一边把日记一页页烧了。狱中,她在给《人民日报》的长信中曾写道:"……惨厉的沉痛使我麻木,然而为着战斗我只有力持清醒而强使自己正视淋漓的鲜血,直面惨淡的现实!——忍受更加惨烈的剧痛:能够痛哭或者流泪亦可谓是一种幸福呢!最最痛苦倒是那么多眼眶干燥得淌泪全无的时刻:那些灼人的热泪无声地返流而一滴一滴滴在心上!每一滴都胜如利刃的一刺或钢鞭的一击,令这颗年轻而热烈的多感的心痛得痉挛欲裂!"

  她妹妹回忆,1962年她保外在家时要给家人表演"杂技",何谓"杂技"?她在看守所被反铐了180天,她要表演给亲人看,反铐着如何处理日常生活,包括洗脸、吃饭、大小便等。"母亲说不要瞎说。姐姐说,真可惜你们不要看我表演,因而丧失了一个机会理解20世纪的一种特殊生活模式。"期间,羊华荣来看她,她也说起在狱中如何学会戴着手铐梳头。

  她送给羊华荣一张自己绘制的书签,题为"铁窗之花",八分之七都涂成了黑色,右下角画一朵小红花,小红花上画两条黑线。书签的构思和绘制都很精巧。

  她在狱中送给张元勋的小礼物就是用糖纸做的帆船。狱警说她用糖纸编了许多艺术品,种类很多,全监狱都知道。小小的帆船在纪录片的特写镜头中被放大,成为一个美丽而伤心的象征。它表示,即使在镣铐加身,高墙重围,随时面临被虐杀的日夜里,林昭的心灵依然那么纯净,她对人间的爱,她对生活的向往,都在小小的帆船中定格。

  二

  林昭为什么要把自己的书信集取名《情书一束》?这个"情书"不是我们通常理解的谈情说爱的情书,而是她内心世界的真实流露,是她对世间感情的纯真向往,她爱人,也渴望被人爱。她曾对张元勋说:"如果有一天允许说话,不要忘记告诉活着的人们:有一个林昭因为太爱他们而他们杀掉!"

  她在苏南专科学校和北大两度同学的羊华荣说,他们都成为右派后常在一起聊天:

  "在闲谈中,她曾说过,她过去没有真正的恋人,只是有一些谈得来或比较接近的朋友,也有人曾向她表示过好感,她也婉拒了。我感到,林昭思想比较开放,喜交往,不耐寂寞,她的思想感情,需要表达,需要与人交流,因而她需要朋友,需要知音,甚至需要关怀与爱,但对她来说,这未必就是爱情。

  她不是传统型的女性,她在恋爱、婚姻等问题上似无一个固定的模式。有次她谈到北大一对恋人均被打成右派后,他们蔑视一切,冲破阻力,登记结婚了。她对他们的浪漫与勇气大为赞赏。她也讲一些爱情故事,但大都是浪漫式的恋情,这或许是她恋爱观的反映。"

  她妹妹回忆:"姊姊永远追求爱情或者说她需要被人爱,姊姊是浪漫主义者,有许多'男朋友',或者他们告诉我,他们是她的男朋友。或者人们告诉我,他们是她的男朋友。或许她所爱的人并不能给予她同等的爱以回报。或许疯狂爱她的人,她只是谈谈地说:"我并不爱你。'或许爱她的人觉得在热恋中,而她却留下心灵的一角,深深地爱着另一个人。或许在特定的环境条件下,她和某些人能成为亲密的朋友,战斗的伴侣,生命道路上暂时的同行者,或者甚至可以结婚。或许她只是向往那些得不到的爱情,她永远需要有人爱她。她也有那么丰富的感情,在不同时期爱不同的人……"

  她在狱中写过这样一句话: "与自己的同辈战友们耳鬓厮磨不避瓜李是谓之小德出入"。她的感情确乎很丰富,1962年,她保释在外时,曾对羊华荣说,"有位审讯人员挺有风度,如果他不是逼我招供,我也许会爱上他。"在那些异性朋友纪念林昭的文章中,我们依稀可以看到她和他们交往的轨迹,看到她真实的情感和生命:

  当年北大中文系学生沈泽宜追悔莫及,当年他拒绝了林昭的爱,无数年之后,当他知道,自己的名字早就出现在林昭姐妹之间的秘语之中,他的眼中闪烁着泪光。彭令范回忆,她姐姐回家过暑假时曾告诉她:"我在舞会上遇到他,他很注意仪表,举止潇洒。那天,我很随便地头戴一个野花编成的花环,频频起舞。他请我跳了一次,他的舞跳得很好。隔了几天,我在未名湖冰场上走,他在后面引亢高歌《教我如何不想她》,我只能回过头去和他大招呼。"后面这个细节与沈的回忆略有出入,他说,有一次在未名湖边放声唱《教我如何不想她》,林昭对面走来,"脸上飞起红云"。1957年早春,他住院开刀,林昭天天到护士值班室打探病情而不留姓名。出院后他们相约见面,林昭表达了爱意,而他只希望保持友谊。江南诗人的风度、才气、舞技,都是这位江南才女所欣赏的,她那一句责怪谭天荣说"令"、"林"读音不同的"你比北方人还北方人"透露了内心的秘密。1958年2、3月间,他们最后一次在海淀一家小餐馆相遇,两人目光相对,没有说一句话,就此永诀。

  林昭和北大物理系学生谭天荣早在舞会上认识,1956年初夏一个星期天早晨,在北大南校门遇到,她请谭一起到圆明园走走,然后请客吃饭,点了炒腰花,相隔半个多世纪,谭仍记得她当时点菜的语气。他们一个大谈《红楼梦》,一个大谈《水浒》,从此以"姐姐"、"小弟"相称。五一九"后她听了谭的演讲,很欣赏,"满怀喜悦地注视这位同学的神采风姿"。他们都成为右派后,在一次舞会上,"默默无言,相拥跳舞直到曲终人散"。一度她和谭天荣同在北大的苗圃劳动,后来她到人民大学劳动时,谭关进了北京郊区的监狱,每个星期六下午她都买了点心去看谭(始终没有见到,谭也一直不知道)。她那首题为《呼唤》的歌曲据说就是为谭写的。谭称之为"一个没有情节的爱情故事"。

  林昭曾告诉妹妹,一个同为《红楼》编委的山东人,"对我很感兴趣,老是缠着我讲这讲那,有一天,他对我说,我们交个朋友吧。我说,我们是朋友呀,他坚持要和我做进一步的朋友。我说不大感兴趣。他又说,你不妨培养一下这种兴趣……"林昭虽然没有接受这份感情,但他们的交往一直没受影响,她在写给《人民日报》的长信中自述:"想当初这个青年就学于北京大学时便向称飞扬跌宕风流自喜,对之怀有爱慕心思的异性同学也不在少;不能无所选择地接受又是一回事,我可也从未为此轻怠过谁个,……我每说:感情不是一种错误,也不应过于责备。人若于我有感情,我即使不能接受总该持着尊重对方的态度。""五一九"之后,5月22日晚上,她站出来为受到围攻的张元勋辩护。黑云压城的1957年8月,她和监管中的张还曾相约在什刹海"星夜荡舟"。1966年,张坐了8年牢出来,以"未婚夫"的名义到上海去探监。他劝林昭:"平常把自己打扮一下,把头发梳起来。"她的回答是:"打扮?打扮什么?女为悦己者容!"

  羊华荣回忆,1957年秋末冬初到来年春天,他和林昭几乎每天黄昏都相约在校外见面,一般都是在北大附近的田野里,有时为了找略可避风的地方到荒坟或密林中,月色好的夜晚,他们也去过颐和园和圆明园遗址。"有天,她握着我的手说:你真像我的大哥。……我说:那我就认你这位妹妹吧,但我有一位妹妹,就称你为二妹吧。她点点头。我笑笑说:这下我真的有位林妹妹了。至此,我们更接近了,在此后的通信中,我都称她为二妹,她则称我为兄,自称弟。"一次,他们从小酒店出来,羊华荣先取下自己的外衣,"她批评说:应先为女士取衣,再取自己的。我说抱歉,恕我不知姑苏闺秀们的规矩。她笑笑说:在女孩子面前就得学点规矩。她有时比较随便,不计较,但也有女孩子的细致。"林昭以"相濡以沫"来比喻这段难忘的友情。

  刘发清回忆,1958年7月他们在北大校门口相遇,林昭请他到外面吃晚饭,饭馆出来,已是夕阳西下的黄昏,她建议去逛只有两站地的颐和园,而他犹豫了一会拒绝了。"我之所以不去颐和园不是我的一切美感都泯灭了,也不完全是逃避'瓜田李下'之嫌的闲言碎语,而是害怕被怀疑在一块搞什么秘密'阴谋活动',从而在即将分离之前招来不必要的甚至令人难以逆料的后果。"在饥荒袭击中国的时刻,;林昭从自己的牙缝里省下50斤粮票,给他寄去,救了当时已得浮肿病的他。

  甘粹回忆,1958年,林昭到中国人民大学资料室"监督改造",他们由此相识,同为右派的他常常给体弱多病的林昭买饭送水。每当晚上,他在一楼的栏杆上拉二胡,拉他唯一会的曲子《病中吟》,哀怨的曲调打动了在楼上病中的她。因为他们天天一起,于是就有了流言,说两个右派分子谈恋爱是抗拒改造。他们因此真的谈起恋爱来,并提出结婚申请,遭到拒绝。1959年9月甘粹发配新疆前夕,林昭回老家养病,他们在火车上话别,也是最后的诀别:"在车厢里,一向刚毅、倔强、从不流泪的林昭,却伤心地抱头痛哭了起来,口中念道:"甘子,是我害了你。'"甘粹说自己想了很久,想写一个东西,题目都想好了,就叫《情断铁一号》,"铁一号"就是他们当年一起朝夕相处过的铁狮子胡同一号。

  林昭回到南方养病,结识了张春元、顾雁这些有着相同追求的青年人,她称张春元为大哥。他们办了地下刊物《星火》,由此罹祸。1962年,她保外在家,给顾雁家送去省下来的糕饼券、糖票等,顾的父亲患有严重哮喘病,发病时她会忙着敲背、倒茶、递药等。

  1962年,羊华荣最后一次与林昭见面,"她曾说:有时真想做个不问世事,只管做饭洗衣的家庭妇女。我笑笑说:恐怕你未必能成为一个合格的妻子。她说:不一定,我还是会做家务的。"

  在这些片段的、残缺不全的记忆中,我们才有可能接近真实的林昭,一个血肉之躯,一个多情善感、有情有义的林昭,一个一心想做常人而不是做英雄的林昭,这些情感细节和她最后义无返顾、反抗强权,舍生取义的选择放在一起,才构成一个完整的林昭。

  三

  林昭的父亲希望女儿成为班昭那样的人,给她取名"令昭"。她从小对文学有特殊的感悟,作文出色,15岁就开始写稿投稿。她妹妹说她喜欢鲁迅,她自己说少年时代就读过许多鲁迅杂文。她喜欢《二泉映月》,曾经想为天才的二胡演奏家瞎子阿炳写一本传记。2007年初春,我到过无锡惠山,林昭就读过的苏南新闻专科学校就在那里,旁边即是给了阿炳音乐灵感的"天下第二泉",阿炳墓也在不远处。她想写一本《中国土改史》,离开苏南新专时,她就对同学表示,"通过工作实践、深入生活,希望写出一部反映中国土地革命全过程的文艺作品。"她要把鲁迅的小说《伤逝》改变成电影,1958年前后她在人民大学资料室劳教时已经完成了电影剧本,甘粹看了,说改编得挺好。在那里,她还完成了两首重要的长诗《海鸥之歌》、《普罗米修斯受难的一日》。

  诗当然是她最喜欢、也是最得心应手的表达形式。新诗,旧诗,四言、五言、七言,她都是即兴就来。即使在最狂热地追求红色幻梦的时候,她私下给女友信里仍写下"有泪皆成血,无泪更吞声"这样的诗句,透露出内心的忧伤和失落。她在北大中文系新闻专业就读,深受古典文学教授游国恩的赏识,建议她改为文学专业。甘粹说她在图书馆喜欢读笔记小说,都是古文的。学物理的谭天荣也记得她说起过,她读过一些什么"笔记",只要他提到某种社会现象,她就能在读过的"笔记"上举出一两个例子来。她喜欢杜甫,喜欢《红楼梦》,有同学回忆她在摇晃的电车上,一手拉着吊环,一手拿着《红楼梦》读的情景。谭天荣说她"似乎能背诵整部《红楼梦》"。她成为北大校刊编辑、《北大诗刊》编辑、《红楼》杂志编委并不是偶然的。

  她没有什么酒量,却喜欢喝酒,也许就和她对诗、酒关系的理解有关。羊华荣回忆:"林昭爱诗,也喜欢谈诗。有次在谈论诗与酒的关系时,她说:在中国文学与诗歌的发展,酒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很多诗人都是嗜酒的,如陶渊明、李白、苏东坡等。很多作品的内容是与酒有着直接或间接的关系。没有酒,诗坛将一片苍白,整个文学同样如此。"

  有一次,他们在圆明园遗址,林昭除了低吟曹操的诗,还捡起一块石头问道:"你来自哪座仙山,为什么流落到人间?你经历了多少人间荣华,又承受了多少人间辛酸?你在沉思什么?你为什么,默默不语?"羊华荣说:"你作一篇《石问》吧。"她认真地说:"这里的石头都有灵性,上面都刻有一部《石头记》,只是我们读不懂罢了。"

  所以,羊华荣1962年才会劝她埋头研究文学,既可以掩饰自己,精神也有寄托,而且有所收获,这是一举三得的上策。她承认他说得有道理,只是自己难以做到。

  即便入狱之后,她始终不失生活的情趣和对文学的爱,面对灭顶之灾,她给审讯者的信里还说:"咱们这现代戏大概演的这么几本:"一家人' 、'年青的一代' 、'夺印',最后加演一本'祝你健康'。而开宗明义的第一本还只是'一家人'。"她向往着中国大地上有一场"文艺复兴——人性解放运动",而诗成为她最后、最重要的武器。与张元勋诀别时她张口就是一首很好的诗。她送给许多同学、友人的诗都可以证实,诗已经是她的一种生活方式,是她生命中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她通过诗表达情感和爱憎,表达她对生活的肯定,特别是她对自由难以遏止的向往。所以她要把自己的诗集命名为《自由颂》。

  她幸存下来的诗歌不多,但各种形式都有,尤其是前几年浮出水面的那首长诗《普罗米修斯受难的一日》,这是那个时代最有震撼力、完全有资格进入文学史的诗篇,也是她最后命运的预言。她就是诗中被捆缚在高加索山上的普罗米修斯,那个盗火的普罗米修斯,在无所不能、威力无穷的宙斯面前,受尽一切难以想象的折磨和凌辱,终不屈服并且笑着面对一切苦难的普罗米修斯,正是她自己命运的化身:

  "啄吧,受命来惩治我的兀鹰,

  任你们蹂躏这片洁白的心胸,

  牺牲者的血肉每天都是现成,

  吃饱了,把毛羽滋养得更光润。

  ……

  鹰隼啄食着你的心肺,

  铁链捆束着你的肉身,

  但你的灵魂比风更自由,

  你的意志比岩石更坚韧。"

  有了这样一首诗,她的《自由颂》就有了沉甸甸的分量。

  何况,她在狱中用鲜血写下的许多旧体诗同样可歌可泣,具有打动人心的力量——

  "生命似嘉树,爱情若丽花;

  自由昭临处,欣欣迎日华。

  生命巍然在,爱情永无休;

  愿殉自由死,终不甘为囚。"

  在丧失了一切自由的绝境,她仍然挣扎着为自由而歌,这样的"自由颂"已不是轻飘飘的诗人之歌,而是她用自己的生命完成的绝唱。她曾说:"我们的血是再鲜艳不过,而且再灿烂不过的墨水,人世间其他一切墨水在这样的墨水之前统统都不免黯然失色!"她做的一切表面上是求死,求得速死,实际上她是向死而生,向自由而生。所以,她在才会铁窗高墙内热切地呼唤:"自由,这个人类语言中最神圣、最美丽、最高贵的名词永远燃起人们特别是青春心灵之最强烈的爱恋与追求的感情!"

--~--~---------~--~----~------------~-------~--~----~
您收到此信息是由于您订阅了"中国报道周刊"邮件杂志。
要订阅此邮件,请发邮件至 chinaweek-subscribe@googlegroups.com
要退订此邮件,请发邮件至 chinaweek-unsubscribe@googlegroups.com
投稿信箱:chinaweekly@gmail.com ,请在标题处注明"投稿"字样。
感谢您订阅并阅读"中国报道周刊" [ www.weekmag.info ] 电子杂志!
-~----------~----~----~----~------~----~------~--~---

冉云飞:我们的政府为何可恶?

  首先,必须旗帜鲜明地指出,政府是拿来批评的,不是拿来供着的,开动花纳税人的钱而自办的宣传机器自我表扬更是可耻的,批评政府是民众天然不可让渡的权利。可惜的是,六十年来,这样的思路成形已久,官方不仅自我大上"伟光正"的油彩,而且借颠覆国家政权来打压对政府的批评者。不少民众以为政府是拿来理解甚至是供着的,是拿来仰望和感恩的,即令民众心实怨恨,但不敢公开批评并且据实以陈。如此恶性循环,官民共同完成了一个关于政府常识的神话,从而达致民众低福利,而政府官员高收益,民众受高度压迫和盘剥实深的社会格局。

  政府包括我们的政府不可爱是天然的,但为什么我们的政府可恶呢?且听我慢慢道来。李敖说我不骂你是王八蛋,但我要证明你是王八蛋。同理,我不会只骂政府可恶(当然即便骂也是我不可让渡的权利),而是用事实和批评来证明政府的确可恶。有许多做法,一看就很愚蠢,却自以为得计,真是到了令人不可思议的地步。政府不思议的自以为得计,积累下的怨恨,以为睁眼不见,作驼鸟状,便可以解决问题,实则大谬不然。以下便举数端政府可恶之处加以伸说,欢迎各位包括官员以及政府回应与批评。

  一:不要认为你们的敌人就是我们的敌人。人权是普世价值,不会因为国家、种族、贫富悬殊而有所改变。不管你是什么样制度,你自吹优越于别的制度与否,人权总是不可侵犯的。比如胡佳因七篇文章批评政府而入狱,当然会激起世界关注人权的人高度反弹,颁给他萨哈罗夫奖可谓名至实归。外交部虽然没有愚蠢地抛出"伤害了中国人民的感情"这样的低级笑谈,但还是动辄以干涉内政和反华的陈辞滥调来应对,以为民众的智商和信息判断还生活在毛时代,这是人们把外交部当成中国谎话撒播基地的一个原因。老百姓都把你当猴耍,你却在那里做令人可恶的表演,人们对戈倍尔、萨哈夫的嘲笑时刻都可以安在你们身上。

  二:学会说人话的技巧。几十年来,政府一直拿大,从没有把民众放在眼里,虽然口上和报刊中时刻提到"人民群众"几字,那是为了忽悠起人民群众利益来比较方便。因此政府官员习惯于假大空,习惯于给群众作指示下命令,习惯于"老子说的就是正确",容不得半点反对,容不得别人据实之批驳,听不进不同意见,更不考虑讲话的技巧。政府的发言人和官员,请你学会讲话的技巧,比如三聚氰胺在食品占多少比例是对人体不会出问题的,政府该怎么说这个问题?应该说我们也主张想坚持零容忍,但我们的现实环境和制度有很多漏洞,有待改善,那么我们将从以下哪些方面来改善并保证其实施,如不能实施将会怎么样?而不是说吃多少是可以接受的,吃多少是没有害的,吃多少是人体的下线。吃有害的东西,无论吃多少都是不可接受的,不能被认为是正常的。政府和官员在这点应该知道你处在这个位置如此说,是绝对的政治不正确。比如最近的大实蝇,政府官员就不能说,你可以放心地吃大胆吃,大实蝇吃了对人体是没有害的。你说的是实话,对人体是没有害,但中国人没有退化(或者是进化?)到见虫子都喜欢,把它视为山珍海味的地步。要知道,我们的吃文化对特定的昆虫除了少部分地区有一定的喜好外,其他地方没有谁见食品里有虫子,会吃得下去的。政府应该说大蝇是没有害,但的确有虫子就是伤害了大家,应该将所有大实蝇的桔子不准上市,上市即罚。至于果农的损失,一方面应让市场和法律来解决,另一方面政府也可以做出一定的政策性补偿,而非直接税贴。

  三:余含泪式的人物为何讨厌?政府不会说话,是他说了不负责任的话,与自己身份不相称的话,说了政治不正确的话,那当然应该受到批评。同理一些公共人物和院士应该注意到民众为何痛恨你所说的话。人们在悲痛中,自己的子女都死了,还要叫别人以所谓大局为重,这到底是谁的大局(这些民众的大局就是孩子死了,要追讨说法、公道以及相关的赔偿)?没有什么虚幻的大局,只有每个人组成的所谓大局。在这种情形下,余含泪式的讲话,王做鬼式的胡诌,民众不反感才怪。我们很多时候嘲笑美国人到处都在讲政治正确,公开不能说"黑鬼"(私下说虽然不正确,那是私德),那么公开骂黑人为黑鬼,那一定会受到谴责,这种政治正确是很有必要的。而在我们这里有的人以公开说这种政治不正确的话为能事,一些皇(大)汉民族主义者和一些少数民族极端分子都如此。

  四:实然与应然的关系。政府官员和公众人物,应该分清实然与应然的关系。举大实蝇为例,说大实蝇没有害是描述事实,但人们不习惯于水果里有虫子(那不像汤里的佐料,何况有人也喜欢原汤),更不习惯于直接食大蝇,国人没有食用大实蝇的传统,所以含大实蝇的水果应该一个不留地处理掉。这才是政府的官员和科学家出来发表公共话题时应有的态度。换言之,实际如此,不表明应该如此。像陈君石一样的科学家说话为什么惹人讨厌,不是说他说的完全错,而是他所处的知识位置(院士),他的专家地位和公共知名度,使其他应该怎么样说话,那绝不可以胡来的。陈君石你发表科学报告,说大实蝇对人体无害,那是对的;但你出来对公众发表讲话,那不是做科学报告,还有一个公共适应和社会诸种习惯问题。即你在实验室是研究科学,但你在发表与科学有关的公共问题时,就不纯然是个科学问题,还牵涉着其间的社会问题,以及公共接受度的问题。除非你说我只能说大实蝇对人体没有危害,至于怎么处理那是政府的事。但陈君石这样的人他会忍不住越位,越位而谈及怎么处理大实蝇水果,那就涉及到公共政策了。公共政策非其所长却非要说,其说符合政府要求的胃口与头脑,而非民众所能接受,那当然要接受公众的批评、质疑了。

  五:怎么只会是不法分子?前天公布了海协会通过海基会表达大陆一部分奶粉中所含的三聚氰胺对台湾人民的危害,因而道歉。道歉的内容简短、生硬不说,单是把三聚氰胺在大陆诸种食品(现在查出蛋等)中的泛滥只归结为不法分子,这不仅侮辱台湾人的智商,也是对大陆民众的公然漠视。中国官方搞两套标准由来已久,对国外的食品严加管制(当然也还是出了少量问题),开奥运时特供奶特供猪,不一而足。对客人应有如此标准,我们没有话说。但对自己的民众也应如此才行,这是一个不可更易的前提。把自己民众视为贱民,视为不能与外国人享受同等待遇,同时还不能与被视为同胞的台湾人享受同等的待遇,这是对大陆民众的公然漠视。对台湾人官方还会用个"不法分子"的不像样子的公函来道歉,但对中国大陆的人,官方何时具文公开道过歉?视自己民众为贱民的政府,必将为这样的看法付出代价。可惜他们似乎不愿正视此点。

  六:不能把说蠢话当成背讲话稿。我认为不少官员都把讲一看就是愚蠢的话,当成自己职场官场训练的一部分,当然中国的官场就是如此训练的,因为只要上峰满意,民众一看就愚蠢有什么关系。唐家璇说中国拥有世界上最好的人权,就是为了官方的政治正确,以及自己的官帽而说一看就蠢的话。对这种蠢话自以为得计,其实就是增加民众对政府的怨恨与漠视。不尊重民众的智商不尊重他们的人格,必然会因此而付出代价。但不幸的是,许多官员习以为常,他们把拥有不受约束的权力下所讲的蠢话,下级官员对他的微笑以及频频点头,民众在恐惧和不知情的情形下对他们的被动认同,视为理所当然,进而视民众为当然之愚民,这样的官员和政府不仅是让民众讨厌和怨恨的问题,最后必将为民众所抛弃。一个由撒谎的官员所组成的政府由于逐渐丧失其公信力,被民众抛弃是迟早的事,我们只是希望这种抛弃不流血而只是票决而已。

  2008年10月29日8:48分于成都

--~--~---------~--~----~------------~-------~--~----~
您收到此信息是由于您订阅了"中国报道周刊"邮件杂志。
要订阅此邮件,请发邮件至 chinaweek-subscribe@googlegroups.com
要退订此邮件,请发邮件至 chinaweek-unsubscribe@googlegroups.com
投稿信箱:chinaweekly@gmail.com ,请在标题处注明"投稿"字样。
感谢您订阅并阅读"中国报道周刊" [ www.weekmag.info ] 电子杂志!
-~----------~----~----~----~------~----~------~--~---

Tuesday, October 28, 2008

蔡慎坤:政府救楼市是救开发商救暴利天理难容

  关于楼市危言,我们老百姓空喊了好多年,眼睁睁看着楼市疯狂,开发商获取更多的暴利!凡是当年被易宪容等先生的呼喊声吓怕了不敢买房的百姓,后来都悔断心肠!尽管易宪容先生这两年消声沉默了,但他的话在楼市正在一一得到验证。

  今年的楼市终于上涨乏力,但暴利依然是楼市的常态,靠薪水购房的老百姓依然只能望楼兴叹!此时,政府出台所谓的救楼市政策,在我看来,纯粹是为了救开发商,救暴利集团!想想楼市疯狂之时,老百姓民怨沸腾,政府出台过什么惠民的政府?官员们谁说过房价太高?不见他们站出来为老百姓说一句贴心的话!出台一条惠民的政策!

  如今,楼市上涨乏力,炒家纷纷观望,官员和开发商纷纷露脸,站出来助推房价,为开发商和暴利打气撑腰。赚取了巨额暴利的开发商潘石屹先生甚至公然宣称:救楼市就是救中国经济!

  他的言论与之前的杭州市委书记的讲话一脉相承:"一旦杭州楼市大落、房价大跌,土地市场必将进入不景气周期,政府土地出让收益会大幅减少,相应地城市建设、城市管理和民生保障资金也会大幅减少,最终受害的还是老百姓。救楼市不是为了救房地产企业,而是为了救经济、救银行、救百姓。"

  如果真是为了救百姓,救中国经济,就应该让楼市倒掉!让那些靠暴利进入富豪榜的地产家们彻底破产!让那些靠掠夺土地财富的地方政府彻底破产!老百姓才能住上平价房,中国经济才会从畸形的变态中回归正常!

  我们看到各级政府都在竭尽全力拯救充斥暴利的楼市。郑州市推出了《关于促进房地产业持续稳定健康发展的若干意见》。关于空置房,"救市"政策第五条说,政府将出钱买下空置房中的一部分,该政策称,为了加快消化存量商品住房,郑州市、区政府将将进入房地产市场购买空置房。事实上,入市购买空置房是"为了加快消化存量商品住房",其目的是为了托市,而不是解决民众的福利住房问题。

  10月24日上午,重庆市各区县政府与一批房产商签约,共购买49个楼盘的商品住房14931套,建筑面积98.92万平方米,投入金额达29.63亿元。此前重庆市政府披露的政府购房计划为100亿元,全部由财政出资。此举被视为是当地政府拯救房市的重要举措。而重庆市的财政收入不过500亿元,拿出20%的财政收入为开发商埋单,这样的政府还是人民政府吗?当失业人数倍增,成千上万的人民养老、医疗、教育以及基本生活都得不得保障的时候,哪一级政府如此大方过?

  过去说房地产绑架了中国经济,许多人不以为然。如今看来,房地产不仅绑架了中国经济,更绑架了党和政府!绑架了全中国人民!近些年来,房地产在各地经济结构中所占比例急剧上升,房地产业也是官员贪腐的重灾区。凡是与开发商打成一片的官员,谁干干净净?前上海市土地局局长以及前浦东新区副区长,都在法庭上曝出拥有几十套价格不菲的房产,拥有数千万上亿的财产!是他们的劳动所得吗?如果楼市不能维持暴利,开发商就会倒掉,财政收入就会大幅缩减,贪腐官员就会失去来源和动力。

  然而今天的房价并没有出现实质性的下跌,房价仍远远超出普通民众的购买能力和承受能力。即使再跌掉一半,开发商依然是暴利!其实老百姓以及反映老百姓诉求的舆论都乐于看到房价下跌。实际上,过去房价疯狂上涨的根源就是一些政府基于自己的利益推波助澜,甚至与房地产商合谋,推动房价疯狂上涨,包括大面积拆迁旧城,改造城中村,人为制造被动需求。

  楼市现在根本不需要政府救,下跌本是一种理性的回归,泡沫早晚要被挤出来。现在不过是一些象上海、深圳这样的一线城市的楼盘出现一点下调,大量的二线城市或维持原价,或略有升高,远远不到救市的时候。就算所有城市的楼市都在下跌,也远没有回到2005年的水平,那时从高层到底层都一致认为房价虚高,并惊呼"房价飙升会淘空民生",现在还没有回到那个时候的价格怎么就非要救市不可呢?这只能说明中国已经被一群利为已所谋、权为己所用的利益集团所把持,被一群不顾民众死活贪得无厌的利益集团所操控。

  政府现在要让楼市回归理性,必须向暴利开发商课以重税,动辄四万五万一平方米的房价,至少有100%以上的暴利,不打击暴利,老百姓岂能受益?如果执意推出所谓的救市政策,只会让开发商更加变本加厉,让楼市泡沫越吹越大,让老百姓彻底远离楼市!其结局就是1997年的香港楼市和1992年的海南楼市,或者说今天的美国次贷危机。

--~--~---------~--~----~------------~-------~--~----~
您收到此信息是由于您订阅了"中国报道周刊"邮件杂志。
要订阅此邮件,请发邮件至 chinaweek-subscribe@googlegroups.com
要退订此邮件,请发邮件至 chinaweek-unsubscribe@googlegroups.com
投稿信箱:chinaweekly@gmail.com ,请在标题处注明"投稿"字样。
感谢您订阅并阅读"中国报道周刊" [ www.weekmag.info ] 电子杂志!
-~----------~----~----~----~------~----~------~--~---

Monday, October 27, 2008

阿隽:中国贪官外逃路线图

  贪官外逃一般要经过转移资产—家属先行—准备护照—猛捞一笔—辞职/不辞而别—藏匿寓所—获得身份的一系列过程,准备时间长,设计巧妙。所以当人们明晰了这些贪官的出逃路线图以后,下一步要做的就是把这些人堵死在国内,绳之以法,而不是将希望寄托于国外的司法机关能将这些人引渡回国。

  孙民的路线图

  10月22日,孙民(化名)最后一次看着家乡的朝霞,踏上了出逃之路。两天后,他出现在美国休斯敦的街头,完成了一次贪官外逃的经历,从此永别故乡。

  "没有人愿意这么离开,虽然在国外生活得不错,但是和家里的亲人都不敢怎么联系了。"这位处级干部情绪落寞。

  "很孤独。"有人如此形容这位贪官的国外生活,"由于众所周知的原因,他平常在家里根本不敢怎么出去,可能是他的胆子比较小吧。"

  早在2002年,孙民的儿子孙小飞(化名)高中毕业以后,就自费去美国的一所大学上本科课程,据和孙小飞熟识的朋友说,他的妈妈,即孙民的妻子以陪读的名义在次年到达美国,母子俩在休斯敦的郊区买了一栋价值数十万美元的别墅,开始过上了奢侈的生活。

  孙小飞的同学对记者说,他在同学们眼里是个神秘的人,每天开着一辆新款奔驰跑车上学。"孙很少提及自己的父亲,大家只是偶然听说孙的父亲在国内,但其余细节却很难知晓。"据了解,孙民在2001年赴美国考察的时候,已经相中了这套别墅,后来通过当地一位华人房地产代理购买了这栋别墅。由于身份特殊,孙民甚至为这栋房子多付了10万美元。

  孙民的妻子到达美国后,请人捏造了假材料向美国的移民局申请政治庇护,其理由是孙民的夫人怀了第二胎,而中国的计划生育政策不允许这样,她很快就凭借这个理由获得了美国政府的同意,可以在2006年之前拿到美国绿卡。而这样一来,孙民在潜逃到美国后,身份也很容易合法化。据了解,在美国,关于 "一胎化"的政治庇护申请有90%可以获得通过。

  目的地国倾向北美

  《中国追捕外逃贪官纪实》一书作者、检察机关的随案采访作家李广森发现,早前携款潜逃的贪官,唯一的目的是"不被抓",他们有些是隐姓埋名躲在国内,有的藏在深山老林里自生自灭,有的甚至躲进煤矿做了矿工,此外很大一部分就近偷逃出境到了泰国、缅甸。但现在的贪官,则把目光转向了美国、加拿大等发达国家。"他们希望能用自己聚敛的财富在那里过上天堂般的生活。"

  贪官们选择逃往目的地的另外一个标准是,必须是没有和中国签订引渡条例的国家。中国社会科学院国际法研究中心研究员林欣介绍说:"目前,与我国签订双边引渡条约的只有10来个国家,其中多数是发展中国家,没有一个西方国家。一些被外逃贪官视为避难'天堂'的国家,大都与中国没有引渡协议。"移民国家在这些国家中又会成为首选,因为移民国家在贪官到达后,可以通过金钱和一些政治上的避难要求等手段,获得合法身份,而像许多欧洲国家不是移民国家,相比之下,中国的贪官就较少选择这些地方为落脚点。

  据了解,目前在美国、澳大利亚等中国贪官喜欢聚集的国家,已经有华人专门开公司为贪官提供"一条龙"服务。他们利用当地法律中的漏洞,和所在国的律师进行合作,为贪官们办理从购买房产,到洗钱,再到取得合法身份等全套服务,不过收费也相当高昂。据知情人士透露,许多律师只要一接受案子,就要先收 5000美元,此后收取的费用更是多如牛毛。

  出逃七部曲

  每一个出逃的贪官,除了那种东窗事发后,临时决定的以外,都会经过一年左右的准备。大概的出逃步骤包括:转移资产—家属先行—准备护照—猛捞一笔—辞职/不辞而别—藏匿寓所—获得身份。

  在这其中,护照的准备显得尤为重要,这决定了贪官是否能跨出中国大门,顺利进入藏匿国。与那些偷渡客和犯罪分子伪造护照不同,这些贪官普遍用的都是真护照。他们有的人拥有多本护照,并改名换姓,但是即使是这些护照,很多也都是由公安机关颁发的。

  江西省原副省长胡长清在案发时,办案人员搜出贴有胡长清照片的假身份证两个,化名高峰和胡诚;护照两本,化名陈凤齐和高峰。胡长清交代,其假身份证是南昌市某派出所副所长给办的,胡长清也给妻子和子女办了假身份证和因私出国护照。

  反腐专家分析说,利用手中的权势、金钱或其他手段,贪官们可以将"假的真护照"顺利拿到手。另外,还有些贪官稍稍用点心机,曲线办护照,这样的话,他们一旦逃到国外,不但在海关查不到记录,还可以堂而皇之地易名而居。

  事实上,为有意出逃的犯罪分子,当然也包括贪官出逃办理护照,目前已经成为国内一些公安机关牟利的重要渠道。2004年年末,吉林省辽源市查出公安局有关职能部门涉嫌为他人办理、提供假护照案件,包括辽源市公安局国保支队支队长在内的多名民警被列入调查之列。而此前,湖南等地也出过数起公安机关倒卖护照的案件。

  来源:《国际先驱导报》

--~--~---------~--~----~------------~-------~--~----~
您收到此信息是由于您订阅了"中国报道周刊"邮件杂志。
要订阅此邮件,请发邮件至 chinaweek-subscribe@googlegroups.com
要退订此邮件,请发邮件至 chinaweek-unsubscribe@googlegroups.com
投稿信箱:chinaweekly@gmail.com ,请在标题处注明"投稿"字样。
感谢您订阅并阅读"中国报道周刊" [ www.weekmag.info ] 电子杂志!
-~----------~----~----~----~------~----~------~--~---

李子暘:小偷强盗也需要私有产权

  有这么一个寓言:

  两个强盗路过一个绞刑架。强盗甲感慨道:这世上要是没有绞刑架,咱哥们儿的职业就棒极了,简直完美无缺。强盗乙一听,却说:呸!傻死你得了!要是没有绞刑架,人人都是强盗,咱们还抢个屁!

  常识可能会认为,小偷强盗这些人最痛恨的就是私有产权及其保护体系。其实并非如此。小偷强盗们实际上也依赖私有产权体系生存。首先,私有产权体系让大多数人安分守己,小偷强盗才有机会充当劫掠他人的少数人。正如强盗乙所说,如果人人都是小偷强盗,他们并不见得有什么优势,生活肯定会比现在艰难得多。其次,小偷强盗也需要让自己偷来抢来的财产得到保护。如果没有私有产权,自己费心费力偷盗来的财产,别人可以随意拿走、破坏,那也就不必去当贼了。大家都当社员好了。

  上面这一番道理,在此次微软黑屏事件中再一次得到了体现。

  大多数盗版使用者都多少感到有些不安,他们至少承认自己不占理。但是,某些使用盗版者却费尽心思弄出许多道理,证明自己使用盗版的正当性,证明微软行为的霸道性。

  微软不管怎样黑屏,毕竟他们丝毫不能破坏你的计算机硬件。顶多让你不再能顺利使用软件。换句话说,微软并不能破坏你的计算机产权,他们只能破坏你使用某种软件的知识产权。我倒想问问那些盗版有理者,如果微软的知识产权不应该得到保护,那么为什么你的知识产权就应该得到保护呢?如果知识产权无需保护,固然微软不应该打击盗版,但你对黑屏又有什么可抱怨的呢?

  也就是说,盗版有理者自相矛盾,他们在否认微软知识产权的同时,却强烈主张自己的知识产权。他们也会因此陷入两难。如果他们支持知识产权保护,他们就只能承认自己盗版理亏。如果他们主张否定知识产权,那他们的操作系统被人破坏,也属正常。那不正是他们想要的不分你我、没有保护的开放状态吗?

  说私有产权邪恶的人很多,可在实际中真正身体力行拒斥私有产权的人却那么少——几乎没有。小偷强盗也需要产权保护。呵呵。

  有人会说,微软的知识产权是垄断的,我们的知识产权不是垄断的。可是,倪光南院士明明告诉你们了,有许多其他软件可以使用的,微软并不是唯一的选择。他还推荐大家使用国产软件——顺便说一句,就凭倪光南院士说出这一番蠢话,我看当初联想把他赶出来是对的。早就应该赶出来!

  有人又会说,其他软件不具备微软软件的一些功能。我们要用最好的。那好,请你们别再提什么垄断了,好吗?

  还有一种观点,认为盗版帮助中国推广了计算机应用。如果没有盗版,中国信息产业就会比现在落后很多,云云。

  我对这种说法的正确性很怀疑。

  首先,世界上是不是有这样的例子:仅仅因为知识产权保护,某国的信息产业就没有发展起来,被严重压制?我想来想去,找不到这样的例子。相反,信息产业发达的国家,好像都有很完善的知识产权保护制度。前几年的数字是,微软在日本一国的销售额,比其他亚洲国家总和还要多。微软在香港一地的销售额,比中国大陆整体还要多。日本、香港的信息产业因此严重滞后吗?恐怕正好相反。

  其次,持这种说法的人,只看到他使用盗版节省的钱,但没有看到知识产权保护可能给他带来的钱。很多人已经指出,盗版真正打击的是中国本土的软件产业。微软并不是只有中国这一个市场。中国盗版再多,微软的生存也不受威胁。但中国本土的软件企业可只有中国这一个市场。盗版泛滥之下,这些企业就无法生存了。假如这些企业能够生存,虽然大家可能要在软件购买上多花一些钱,但也完全有可能在庞大的软件及其相关产业中分一杯羹,挣到更多的钱。这正是那些知识产权保护严密的国家越来越富裕的原因。

  今天只能在论坛上发帖子泄愤的人可能会成为软件业的分析师,一份优秀的报告就得到数以万计的报酬。今天只能写一些小软件自娱自乐的人,可能会成为某公司的首席程序员,年薪百万。今天只能业余时间画漫画的人,可能会成为游戏公司的美术设计员,公司专门出钱买最好的计算机设备让你画。出售一幅作品的收入就够买好几套Photoshop了。

  从中国其他行业的现实来看,这种说法也很难成立。汽车从来不会免费,高级汽车更是昂贵,中国的汽车业因此不能发展吗?手机刚面世时,动辄几万元,仅入网费就要好几千,中国的消费者因此不买手机吗?

  现实正好相反,中国的汽车产销量多年快速增长,今后完全有可能成为世界第一。至于手机,中国更是早已发展成为世界最大手机市场。无数人直接间接地从这些行业的大发展中获利。好像并没有因为要付费而使得这些行业停滞不前。

  当然,我承认,知识产权问题比一般产权问题要复杂许多。国际上许多顶尖的经济学家还这方面做了许多工作。可惜,对这些工作,我们知之甚少。这时,不应该仓促地在这个问题上作出太多断言。但有一点是可以肯定的,知识产权体系仍然是以保护为基础的。私有产权原则在这个领域同样重要。那些认为知识产权应该实行共产主义的说法是站不住脚的。

  来源:牛博网

--~--~---------~--~----~------------~-------~--~----~
您收到此信息是由于您订阅了"中国报道周刊"邮件杂志。
要订阅此邮件,请发邮件至 chinaweek-subscribe@googlegroups.com
要退订此邮件,请发邮件至 chinaweek-unsubscribe@googlegroups.com
投稿信箱:chinaweekly@gmail.com ,请在标题处注明"投稿"字样。
感谢您订阅并阅读"中国报道周刊" [ www.weekmag.info ] 电子杂志!
-~----------~----~----~----~------~----~------~--~---

朱大可:孤独的金钱是可耻的

  民间制榜人的使命,不仅在于开启榜单经济,把造榜运动变成全新的资讯产业,而且还要为中国人绘制经济地图,向企业提供各种消费指南。胡润的财富排名游戏,正在朝这个方向奋力前行。

  这种榜单围绕金钱轴心:在提名人或上榜人中,总有一头是企业家或财富精英。这是榜单经济的内在语法。但我们也已经看到,从原初单一的财富榜和富豪消费价格指数,到慈善榜(民营企业抗震救灾捐赠报告),进而寻找那些能影响中国企业家生活方式的潮流先锋,胡润榜为自己描绘了一幅清晰的进化路线图。它正在从单一的财富PK,转向更为复杂的金钱-时尚的互动层面。

  改革开放使后毛时代的中国,完成了首轮财富分配与收集。但经济至上抑或市场价值至上的发展观,对物化财富的无限贪欲,必然导致以钱作为衡量人的价值的唯一尺度,甚至误以为钱是人唯一可以信赖的事物,由此排斥文化在公共领域里的意义,因为它们是快速谋取财富的障碍。中国人就此丢失了精神罗盘。在充满原罪的中国商界,这种零度道德事变仍在继续恶化,否则就不可能出现如此大规模的毒奶和毒食现象。

  不仅如此。90年代以来,应试教育所制造的低级思维模式,也加剧了华夏文化的退化进程。本次受到民众好评的北京奥运开幕式,文化谬误层出不穷,其原因就在于,奥运会时尚精英跟历史传统断裂,丧失正确阐释的能力。中国在制造大批富豪的同时,也制造了大批高学历文盲。

  "高学历文盲"的繁殖,是对中国社会进程的严重威胁。而改变这种状况的重要方式,是为思想家构筑更好的生存空间。但事实恰好相反,思想者是最容易遭到忽视的个体。一个耐人寻味的现象是:无论新周刊的新锐榜,还是胡润榜的风尚先锋,至今还没有出现思想者的身影。那些来自欧美的历史经验表明,我们固然需要那些明星富豪、流行艺术家和时尚艺人,但如果没有思想家及其强大的思想资源,任何风尚都会出现价值错乱,而中国企业家乃至整个中产阶级的生活方式,也会产生严重偏差。在转型中国,这是一个亟待关注和解决的困境。在我看来,胡润榜的未来视界,应当向思想和思想家延伸。而中国金钱,更应当跟思想缔结神圣同盟。

  长期以来流行着这样一种观点,认为我们的贫瘠土壤,无法提供思想家及其思想资源。这可能就是思想界饱受歧视的原因。但要是没有来自各方面的浇灌,尤其是来自民间资本和民间资源的施肥,独立思想的发育壮大是不可想象的。胡润榜应当扮演这样的角色,就是为企业家的这种意向给予大声鼓励。

  比尔盖兹为中国富豪提供了卓越的样板,那就是金钱应当跟其他事物一起存放才会升值,也就是让它跟思想、心灵、精神、道德、文化、仁爱和信仰成为密友。借用张楚的情歌标题来表述,那就是——孤独的金钱是可耻的。它是没有生命光彩的数字游戏,只能加剧贪欲的黑暗性。

  我跟一些企业家朋友经常谈论的问题是,在当下中国,剩余财富究竟可以用来做什么?除了简单易行的慈善捐款,我想至少在下列几个方面可以大有作为:1、教育,改革开放最失败的领域之一,它在乡村技术教育和城市平民教育方面善乏可陈; 2、医疗,改革开放最失败的领域之二,大批有毒食品的年幼受害者,根本无法获得必要的救治;3、文化,改革开放最失败的领域之三,独立思想和原创文化,无法获得必要的生长养分;4、伦理,改革开放最失败的领域之四,急待组织相关研究机构,提供以普世价值为尺度的道德标准及其范本,如此等等。这些溢出制造业和市场本身的投资,才能构筑中国的脊梁。在毒食时代,超越金钱的时刻已经降临。对于一个优秀的商人而言,金钱只是他通往精神信念的台阶而已。

  我认识的一位苏州企业家,出资开设文化书院,聘任思想文化界精英担任教授,无偿培养非体制化的文化人才,又举办平民技工学校,免费培训贫苦孩子成技术人材,合格毕业者授予"匠士"学位,毕业典礼场面极其感人。这是一个商人兼教育家的低调作为,却足以给我们以珍贵的启示。如果这种事迹日益增多,则衰败的精神领域就有望获得救赎,而我们对古老中国的未来,将会有全然不同的憧憬。

  原载《胡润百富》2008年第10期

--~--~---------~--~----~------------~-------~--~----~
您收到此信息是由于您订阅了"中国报道周刊"邮件杂志。
要订阅此邮件,请发邮件至 chinaweek-subscribe@googlegroups.com
要退订此邮件,请发邮件至 chinaweek-unsubscribe@googlegroups.com
投稿信箱:chinaweekly@gmail.com ,请在标题处注明"投稿"字样。
感谢您订阅并阅读"中国报道周刊" [ www.weekmag.info ] 电子杂志!
-~----------~----~----~----~------~----~------~--~---

傅国涌:香港给近代中国的灵感

  1842年8月29日,中英《南京条约》在停泊在长江的英国军舰"皋华丽号"上正式签定,其中第三条规定:"准将香港一岛给予大英国君主 暨嗣后世袭主位者常远据守主掌,任使立法治理。"当时,香港在清廷的眼里不过是一块"荒芜、人烟罕见的岩石",并没有把这块弹丸之地放在心上,不会想到有一天它将变成世界瞩目的自由港、金融贸易中心,当然更不会想到它将为许多改写中国近代史的人物提供最初的思想灵感。

  1862年也就是20年后,一个名叫王韬的秀才流亡到香港,在这里居住、工作了十二年之后(1874年),创办了一份《循环日报》,不断发表评论,呼吁变革维新。正是香港给他的启示和机会,使他产生了这些新思想,做出了自办媒体的举动,这是中国人独立创办的成功第一家中文报纸。他不仅开启了中国新闻史的新时代,并在思想上影响过倡导变法的康有为、梁启超,乃至主张革命的孙中山。

  康有为的家乡广东南海与香港相去不远,在1888年第一次上书光绪帝之前,他曾两次到过香港,"宫室之瑰丽,道路之整洁,巡捕之严密"都让他大为震惊,"乃知西人治国有法度",从此开始购买西书,学习西学,逐渐形成了一套变法维新的思想。

  孙中山的家乡广东香山离香港更近,而且他在香港度过了他青少年时代的求学生涯,虽然他放弃"医人"而转向"医国",但这段长达5年的学习经历对他的影响是长远的。1923年2月19日,他在三十年后故地重游,到香港大学发表演说,开篇即说:"我此时无异游子宁家,因香港及香港大学,乃我知识之诞生地也。"他还进一步说,自己的革命思想发源地就是香港,当年漫步香港街头,"见其秩序整齐,建筑闳美,工作进步不断,脑海中留有甚深之印象",与相距仅五十英里的故乡香山"情形迥异",他禁不住思考为什么"外人能在七八十年间在一荒岛上成此伟绩,中国以四千年之文明,乃无一地如香港者"?他找到的答案是"政治不良",与康有为的"西人治国有法度"一样,都是感受到了制度的差距,因此他们要从制度入手改变自己的祖国。

  可以说,康有为和孙中山对君主专制制度的最初质疑,他们头脑中新思想的萌芽都与香港有关。在孙中山发起的革命组织兴中会中,包括杨衢云,谢瓒泰等重要成员则都是香港人。1898年百日维新失败,香港成为康有为流亡的第一站。1900年,流亡日本的孙中山派陈少白在香港创办《中国日报》,"拿报馆作为革命的唯一机关",凭借的就是香港提供的空间。在这个报纸上,曾经的改良派章太炎首次发表主张革命的文章。众所周知,包括著名的黄花冈起义在内,在清朝垮台前的多次革命举动都是以香港作为根据地的。

  著名实业家荣德生年轻时曾在广东当差,往来于香港,他自述第一次到香港,如同到了外国,惊讶于满山的灯火,那时的香港虽然马路只有三条:上环、中环、下环,但已是内地所难得一见的街市,何况有了上山的吊车,更难得的是夜不拾遗的社会风气,这一切都在他年轻的心中刻下深深的印痕。他女儿荣漱仁在《我家经营面粉工业的回忆》中说,1900年8月八国联军进京,北方大乱,他正好回乡,在香港等船很久,每天去问船期,见埠头一片雪白,原来是装卸面粉时落下的一地粉屑,他一步步走在粉地上,想到每年洋粉进口不下千万包,何不自己来办。他和哥哥荣宗敬一拍即合,当年就集资在家乡无锡创办第一家面粉厂。多年以后,荣家的企业蒸蒸日上,在面粉、纺织两个行业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香港就是他创办近代工业的一个触点。

  香港,再也没有人把它看作"荒芜、人烟罕见的岩石",被誉为"中国报业之父"的王韬、推动戊戌变法的康有为、创建亚洲第一个共和国的孙中山、名动中国企业史的荣德生……这些不同领域改变了中国、影响历史至深的人物,他们几乎都是在小小的香港获得最初的灵感,仅仅凭这一点,或许香港也足以一直骄傲下去。

--~--~---------~--~----~------------~-------~--~----~
您收到此信息是由于您订阅了"中国报道周刊"邮件杂志。
要订阅此邮件,请发邮件至 chinaweek-subscribe@googlegroups.com
要退订此邮件,请发邮件至 chinaweek-unsubscribe@googlegroups.com
投稿信箱:chinaweekly@gmail.com ,请在标题处注明"投稿"字样。
感谢您订阅并阅读"中国报道周刊" [ www.weekmag.info ] 电子杂志!
-~----------~----~----~----~------~----~------~--~---

Sunday, October 26, 2008

王福重:从东莞鞋厂倒闭看世界工厂之隐忧

  造成沿海地带部分鞋厂倒闭的根本原因,是这些鞋厂的产品是完全竞争的,没有定价权。而知名品牌的鞋子就不再是完全竞争的产品,而是具有某种垄断特征的产品了。一旦一个产品具有了垄断属性,就可以有定价权。成本上升了,价格就可以水涨船高,顾客照买不误。要获得定价权,就必须依靠创立自己的世界名牌。这是东莞鞋厂倒闭给我们的最大启示。

  这两年,不时听到著名制造基地东莞的负面消息,最近突然看到东莞千家鞋厂倒闭的新闻。据说,那里不少鞋厂已经准备外迁。于是,很多人忧心忡忡,并积极寻找对策,以图重振东莞鞋业。

  鞋厂大致把倒闭归结为三个原因:人民币升值、人工成本上升以及《劳动合同法》的实施。

  人民币升值确实是工厂倒闭的直接原因之一,但是人民币升值是对美元来说的,对欧元却一直在贬值。东莞的鞋不但出口美国,还大量出口欧洲,对美国的出口下降,对欧洲不应该下降太多吧。再说,对汇率变动的风险,也不是没有应对的办法,如改变结算的币种,不用美元而用其他货币,以及外汇掉期,都是非常有效的手段。

  至于人工成本上升,更是一个国家和地区经济发展的伴生物。正是靠着成为制造业的基地,东莞等许多地方逐渐富裕起来,于是,土地、房租等的价格上涨在所难免,由此造成生活费用上升,所以,人工成本的上升是产业聚集的必然结果。同时,增加劳动者的收入,既是劳动者的必然要求,也是经济发展的目的。

  至于《劳动合同法》,不过是把本来属于员工的权益规范化,工厂总不能以侵害员工利益作为运转的前提吧。所以,《劳动合同法》的实施至多不过是一个导火索,把鞋厂的问题提前暴露出来罢了。

  总之,这些原因加起来解释的仅仅是:生产成本为什么上升。但是,成本上升并不一定就导致工厂倒闭。耐克鞋的成本也在上升,为什么就没有倒闭?

  如果这些都不足以解释鞋厂倒闭,那鞋厂倒闭的真正原因是什么呢?

  很简单,就是这些鞋厂没有定价权,在人民币升值和人工成本上升,以及《劳动合同法》实施后,鞋厂不能提高产品价格,而一旦成本超过价格,倒闭就在所难免。

  不能提高价格,是由制鞋业的内在属性决定的。制鞋业属于完全竞争的市场,在这样的市场上,没有任何一家企业有定价权,鞋的市场价格是全世界所有鞋厂和消费者共同作用的结果,就像粮食的价格由所有生产者和消费者决定一样。在这个意义上,制鞋和种粮食没有区别。

  所有的鞋厂只能接受这个市场价格,而无力改变这个价格。虽然东莞号称"世界鞋都",产量占全世界的十分之一,但这是就总量而言,就单个鞋厂来说,没有任何一家鞋厂的规模大到能影响价格的程度,就如世界最大的农场都不足以影响世界粮食价格一样。

  核心的问题在于,东莞的鞋不是耐克,不是阿迪达斯,而是普通得不能再普通的鞋,每个国家如果愿意都能生产。东莞能生产,越南、以色列、墨西哥等也都可以。在人民币没有升值的时候,在人工成本还比较低的时候,东莞的鞋比其他国家的鞋有优势,也就是价格一些便宜。但是价格优势,是难以持久的。

  韩国是亚洲地区最早大量出口鞋的国家,后来随着人工成本的攀升,价格优势不再,于是,于是开始向我国台湾地区转移,现在,东莞成为制鞋的中心,不过是这种转移的重演,东莞的很多鞋厂老板都来自台湾地区。可以预计,东莞的鞋业将会转向劳动力成本更低的国家,如东南亚,非洲等。

  这种转移具有不可逆性,因为人工成本一旦提高,便难以再下降。所以,东莞鞋业的出路不是回复到原有的规模,这是几乎不可能的。而是在多年大量制造的基础上,锻造几个世界级的名牌产品,就像耐克。耐克鞋和东莞鞋,质量并无很大差异,而价格却差别甚大。原因就在于耐克具有品牌影响力。知名品牌的鞋子,就不再是完全竞争的产品,而是具有某种垄断特征的产品了。一旦一个产品具有了垄断属性,就可以有定价权。成本上升了,价格就可以水涨船高,顾客照买不误。

  这些年,"中国是世界工厂","外国人用的都是中国产品",这些话时常挂在很多人嘴边。但是外国人用的我们产的东西,差不多都是鞋子、衣服这类没有多少技术含量,也不是什么名牌的产品。它们自己本来也生产,只是因为技术进步和产业升级,而转移到了我们这里而已。比如电视是美国人发明的,美国是电视机的最早生产国,后来转移给了日本,再后来转移到了中国。因为对美国来说,生产电视已经没有比较优势可言,转移了这些不再有优势的产业后,它们就可以集中资源生产自己更拿手的,比如internet、windows操作系统等。反观我们用的发达国家的产品,比如波音飞机等,多是我们自己不能生产的。像internet这样的产品最需要的不是资金,不是劳动力,而是想象力和创造力。

  要知道,到现在为止,还没有哪个国家,单单依靠生产完全竞争的产品就成为经济强国的,而是必须依靠创新能力和创造能力,依靠创立自己的世界名牌,美国是这样,日本也是这样。

  我们已经有了创立世界名牌的基础,制鞋业就是如此,但是有了基础不一定就能做出名牌来,这里面需要我们努力的地方还有很多。这是东莞鞋厂倒闭给我们的最大启示。

  作者系北京航空航天大学金融研究中心常务副主任

  来源:上海证券报

--~--~---------~--~----~------------~-------~--~----~
您收到此信息是由于您订阅了"中国报道周刊"邮件杂志。
要订阅此邮件,请发邮件至 chinaweek-subscribe@googlegroups.com
要退订此邮件,请发邮件至 chinaweek-unsubscribe@googlegroups.com
投稿信箱:chinaweekly@gmail.com ,请在标题处注明"投稿"字样。
感谢您订阅并阅读"中国报道周刊" [ www.weekmag.info ] 电子杂志!
-~----------~----~----~----~------~----~------~--~---

陶达士:令人担心的《食品安全法草案》审议

  北京人民大会堂正在分组审议《食品安全法草案》,这是十一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五次会议的一部分工作.今天的《第一财经日报》 报道中出现了"会议组成人员认为"这样的匿名描述,整个报道仅如下这么一小篇,对讨论的过程和意见的水平都是遮遮掩掩语焉不详.令读者起疑,不知道有问题的是报道不周还是会议讨论本身的水平不足.

  相比一下美国,众议院监督与政府改革委员会10月份开始针对金融危机举办一系列的听证会,目的是为了找出导致目前金融危机的根源.

  10月6日听证会叫来了上月破产的美投资银行雷曼兄弟首席执行官(CEO)理查德.富尔德,议员们对他进行了盘问.

  10月24日听证会又叫来了前联邦准备理事会主席葛林斯潘、证券交易委员会主席柯克斯与前财政部长史诺等人共同出席作证。

  民主国家由民选的议员举办公开的听证会,当着全体人民的面先把问题的前因后果来龙去脉搞清楚,然后再提出议案在议会里公开辩论,……当人民发现执行中出现问题时,就马上找自己选出的议员报告,这是由法治达到良治的必由之路.

  而我们这里的"治理",则是一小群匿名的"会议组成人员",在封闭的会议室里窃窃私语,不经人民的监督订出一堆奇怪的法律,如被称为躲避更严重犯罪的"避难所"和"挡箭牌"的"巨额财产来源不明罪".或者是《农产品质量安全法》,2006年4月29日,十届全国人大常委会通过, 2006年11月1日施行,把农业行政部门规定为主管部门,明确"县级以上政府农业行政主管部门,负责农产品质量安全的监督管理"。可是法律上执行上的漏洞,导致奶站无人监管; 农业部部长孙政才2008年9月22日承认,"目前,国家对奶站既没有专门的监管办法,也没有明确的监管部门,原料奶中间收购环节基本处于失控状态。"

  2007年,3月中旬以来,美国食品药品管理局调查发现中国出口美国植物蛋白生产企业违规添加三聚氰胺,导致了美国发生多起猫、狗宠物中毒死亡事件。7月17日国家质检总局局长 李长江关于美国宠物食品三聚氰胺事件的讲话,竟然指责"境外媒体对中国出口食品乃至出口商品质量安全问题的炒作,制造中国商品威胁论,把中国商品妖魔化。"就这样,这个重要的信号也没有引起政府采取足够行动来把好食品安全关.倒是9月2日中央电视台新闻频道《每周质量报告》特别节目"中国制造"和9月27日《中国青年报》都对三鹿集团的婴幼儿奶粉生产流程了进行全方位报道.吹嘘它的"1100道检测关"。 从奶源、生产、检测等环节加强管理和控制,为广大消费者奉献了更多优质、安全的乳品。

  既然前副总理吴仪曾经多年负责产品质量和食品安全问题的治理,为什么不开个听证会请她来谈谈自己的体会?三鹿的老板,有关食品安全的各部门负责人,牛奶协会的领导, 为三鹿吹嘘的媒体的负责人,给三鹿发免检证的人……都应该接受议会的问讯,他们作为毒奶危机亲历者对于体验治理的漏洞有着宝贵的一手经验……

  上一部与毒奶事件有关的法律是怎么制定怎么执行的?有什么教训应该汲取?这需要有一个民选议员主持的听证会才能替人民搞清楚.但可悲的是,由于在中国无论是制订法律的过程,还是执行实施法律的过程,都没有人民通过民选议员来参与;再制订多少部法律也会象《农产品质量安全法》那样形同虚设,象毒奶事件中的食品安全保护体系那样水中捞月一场空,除非将台湾的民选议员模式速速引进到大陆来.

  [参考资料]:

  食品安全法草案三审建议建立高效监管体

  2008年10月25日  [第一财经日报] 作者:赵杰

  "三鹿奶粉事件",在为食品安全法草案(下称"草案")三审稿的形成提供了重要借鉴之后,又成为北京人民大会堂分组审议草案时出现频度最高的词语。

  昨天,十一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五次会议对草案进行了分组审议,会议组成人员认为,"三鹿奶粉事件"爆发以及后来中央采取的一系列应对措施,为该法形成提供了重要的教训和经验,大家建议通过立法,应建立起通畅、高效的监管体制。

  "三鹿奶粉事件"发生后,社会各界对于食品监管体制提出了种种看法甚至质疑。事件本身以及各界的意见成为经过两次审议的草案参考的重要依据,其中对监管体制作出了更加明晰的规定,明确了各监管部门之间的分工和责任。

  "老百姓想得到的是一个职权明晰、合理行政、程序得当、高效便民和权责合理的监督体制。"有委员认为,"三鹿奶粉事件"暴露出一个很大的问题,不是执法部门缺乏监督权力,而是履行监督职权不到位的问题,"就是有关部门对奶站监督不力",由此,他们建议要在现有"分段管理模式"的规定基础上,在法律上要有一个"无缝链接"的规定,即在每一个监管环节中不应当存在有漏洞的地方,该监督的地方,必须到位。

  草案规定,"上级人民政府所属部门在下级行政区域设置的机构应当在所在地人民政府的统一组织、协调下,依法做好食品安全监督管理工作。"

  就此条款,有委员认为,现在的问题是,从目前我们国家管理工作的实际情况来看,工商、质检、食品药品监督管理都是采用垂直管理,"这条规定等于要让这些部门接受双重领导和指挥"。 还有委员认为接连发生食品安全事故的原因是"现行的有关食品安全制度和监管体制不完善,监管部门监管不到位,部门之间存在职权和职能的交叉,以及职责不明"。由此他们建议草案整合监管资源,明确规定如何建立一个高效的、理顺的、统一的管理体制。

  另外有委员认为,该法应该进一步强化县级以上地方政府对本辖区内食品安全监督管理负总责的监管思路。同时,他认为,"三鹿奶粉事件"的教训中很重要的一条就是食品生产企业没有承担起第一责任人的责任。因此建议增加规定,把食品生产企业作为食品安全的第一责任人,这样"有利于推动食品生产企业切实加强自我约束、自我监管、自我把关,保障食品安全"。

  除了提出要完善和加强监管机制建设的意见和建议,会议组成人员还就添加剂的相关规定、相关食品的检验和标准制定,以及食品包装规定等内容提出了详细的建议。还有不少委员认为,草案中的法律责任规定得不够,罚款额度也太低,因此建议加大对食品安全事故的处罚力度。

  2008-10-25

--~--~---------~--~----~------------~-------~--~----~
您收到此信息是由于您订阅了"中国报道周刊"邮件杂志。
要订阅此邮件,请发邮件至 chinaweek-subscribe@googlegroups.com
要退订此邮件,请发邮件至 chinaweek-unsubscribe@googlegroups.com
投稿信箱:chinaweekly@gmail.com ,请在标题处注明"投稿"字样。
感谢您订阅并阅读"中国报道周刊" [ www.weekmag.info ] 电子杂志!
-~----------~----~----~----~------~----~------~--~---

白乌鸦:正在被消灭的中产阶级

  奇迹的阴影

  坐在摩天轮上,在高空中看这个世界,别有一番天地。这个城市已成为钢筋丛林,一条条公路四通八达,川流不息的车流如一条条巨蛇。我不得不承认,这一刻我被震撼了,这三十年以来,我们的的确确取得了无可否认的巨大的物质成就,称其为一个中国奇迹,并不为过。这物质成就给这个社会的大多数人带来了一定的进步,毕竟我们的基础设施不只是(虽然主要是)为富人而建,我们每个人的衣食住行都发生了深刻的变化。

  然而,这种自豪感也只持续了一瞬,因为这奇迹背后的阴影立即笼罩了我的心灵。这拔地而起的高楼给谁带来了天文数字的财富?稍微了解中国房地产市场的观察者都知道,中国的房地产是房地产商和(地方)政府共同催生的产物。一方面,政府基本不提供相关公共品供应,穷人没有廉租房可住,中下等收入者没有经济适用房可买,大家不得不挤入商品房市场,这造成了某些房地产商所说的"房子价格高,是因为需求大";另一方面,政府控制土地的供给,造成房子供给的有限,于是看起来很符合市场规律的"供大于求导致房地产价格高价格"产生,说它只是看起来如此,因为实质上这种现象只是权力精巧干预市场的结果,是典型的官僚经济。这种体制制造的巨量财富大部分流入房地产商、政府和部分腐败官员之手,只有微乎其微的部分成了农民工的血汗钱和其他相关行业的微薄利润。近期各地政府纷纷出台救房价(不是救房市)政策就是这种连体婴儿利益结合体最佳的注解。

  消灭中产

  这些房子最大的消费群体是哪些人呢?正是中国这些年来产生的真正精华:中产阶级。既然这个经济经济体制不断向市场化方向发展,他就不得不容纳一些人依靠自己的才智在这个世界上打拼来获得一席之地,权力的垄断虽然可以精妙的攫取经济利益,但市场化过程中必然出现新的分利者,于是中国的中产阶级在普罗大众和少数权贵之间的夹缝中艰难然而倔强地成长。很多人对这个群体寄予厚望,认为这个群体的壮大是中国走向民主的真正基石,也有些批评者认为这些人同样是分利者,面目暧昧,甚至是民族主义情绪很浓烈的一个群体。这个群体虽然本身人数并不多,然而他们的审美情趣却占据了市场化媒体的主要言论场地,俨然一副市民社会繁荣的假象。

  然而,我却没有那么乐观。抛开关于中产阶级的地位和功能不说,我认为这个群体不仅处境艰难,甚至面临被消灭的危险。

  中国是一个贫富差异明显且贫富分化急剧加大的国度,中产阶级群体不可能不萎缩。贫富分化意味着贫者愈贫,富者愈富,这个社会不断呈现两极化的趋势,用小脑想一想也该明白当这个社会两端的群体不断扩大的时候,这个中间阶级怎么可能不萎缩呢?

  中产阶级是新三座大山的主要承担者。教育、医疗、住房,这三座大山压在中国所有普通人的头上,特别是中产阶级的头上。这并不是说其他的群体就不承受此压力,而是说,中产阶级为此付出了更大的精力和努力,因为他们有着更强的创富能力,也有着更高的生活期望。然而,近十年来,这三块领域不断成为一座座大山压在他们的头上,敢问有多少同学被套牢?敢问有多少盆友成了房奴?敢问有多少童鞋成了更惨烈的租奴?这些现象从根本上正是由于近十年来这个政—商合体婴儿攫取利益的能力不断提高的结果。这个过程在房地产市场领域变现得最为明显。本文的第二段已经分析了这个过程。

  股市低迷和世界金融危机的影响。首先我必须向郎咸平先生表示感谢,因为正是他的精彩演讲让我更加明了这个问题的严重性。中国的股市玩了个过山车,从6000点到2000点的惊险之旅,有那么多的财富蒸发了,那么我就要弱弱的问一句:那些财富都到哪里去了?蒸发的是谁的钱?我个人认为这些财富大量从中产阶级手中流入了权贵阶层和部分外国投资者手中,因为众所周知的是中国的股市并不是一个健全的市场(正如这整个经济体一样),只有那些掌握内幕信息的人才有最大的可能套得利润,规避风险(我不是经济学出身,在这献丑了,没有专业术语可用,见谅),而底层民众参与股市毕竟有限,资金也毕竟有限,股市中被圈走的钱大多应该是中产们的(我没有相关精确数据,望有人能够补充)。而按照郎咸平先生的分析,其实中国目前的低迷只是中国自己造成的,世界危机蔓延到中国后,会"很糟糕",具体糟糕到什么程度,我们拭目以待。经济危机中受冲击最大的就是中产阶层,这一点不知道还会有谁否定。

  政府无意救援中产阶级。这个政府对于中产阶级的警惕是深在骨子里的,一个不断发展壮大的中产阶级是这个体制稳定的最大敌人,最近获得欧洲人权奖的胡+被一位blogger称为中产阶级中的斗争者("这就是新兴城市中产阶级的普通一员,受过高等教育,住在新建小区里,每天的生活却都是战斗,为生活,为自由,为尊严,为人道主义。"——老K),我个人觉得甚为地道。中产阶级拥有的智识、经济基础和眼界决定了他们不受当权者欢迎。从中共目前的政策来看,当政者力图抓住两头,一方面保护统治集团的既得利益,一方面给最底层民众释出善意,许以小利,拉拢为要。

  中产阶级危机的微观表现

  我们还可以从几个社会的微观现象来侧面观察到中国的中产阶级面临危机。

  1. 公务员热。从一个侧面公务员热折射了社会创富的难度,这正是体现了中产阶

  级在社会中的艰难处境,与一些学者的观点不同,我不把公务员归类为中产阶级,因为他们投身于体制和权力而不是通过市场行为来获得财富,这种追求公务员的权力饭碗的行为这说明中产阶级这个饭碗不好端了,甚至端不下去了。

  2. 房市萧条。房地产市场的萧条原因自然是多种多样的,各种不同利益者和各派学者自然有各自的说法,我也无意更无力对他们林林总总的说法进行汇总。我在这里只想指出一点,房地产业的萧条体现了中产阶级购买能力和欲望的下降。

  3. 弥漫于网路上的消极情绪。在中国的互联网上,对于政府的批评远多于其他的媒介,这里自然有互联网更为自由这个根本原因,但是,还有一个原因不容忽视,中国网路的言论主导权主要掌握在中产们手中(当然有很多人会对此持不同意见)。中国互联网上弥漫的不满很大程度上是他们对于自己不断受打压而产生的怨气。我们很难想象会有一个乡野村民画一个小时敲一篇3000字的网文来表达自己对于时局的见解,也很难想象有一个权贵去做这样的工作,因为有五毛党为他们劳作。因此互联网言论很大程度上可以视为中产阶级利益的代言。我曾把中国大致分为这么三种人:看电视的中国人、上网的中国人、读内参的中国人,我自认为这三个称谓很形象地区分了三个阶层的信息渠道。

  中产阶级与政治稳定

  由以上的分析来看,中国的中产阶级面临着巨大的危机。那么中产阶级的危机和中国未来的政治稳定有什么关系呢?

  历史上的经验表明,革命的领导者大都是智识阶层。这些智识阶层要么是出于自发的原因要么是被逼无奈,用一套意识形态或者组织理论联系并发动起底层民众,进而用暴力摧毁整个政治体制(你不给我个说法,我就给你个说法)。如果执政者真的能够通过利益链接稳定住底层民众的话,垂垂挣扎的中产阶级掀不起风浪,然而如果底层民众和不断被逼的中产阶级(中的一部分人)结合起来。那么革命或者反叛的洪流真的有可能势不可挡。虽然说智识阶层目前的主流仍是渐进变革,但并不排除在大规模的社会动荡中一部分人走向激进变革的可能性,这一点在一些人对于杨+的推崇中就可以看到一些端倪。

  几个变动因素

  我认为一下几变动因素影响未来的形势发展。

  政府的态度。如果政府不改变抓两头、挤中间的策略,那么他们等于把自己推入了一个巨大的赌局。

  中产和底层的联系。如果中产和底层无法建立起有效的链接,那么他们的智识力量根本无法得到发挥,只能沦为互联网上的空谈。

  经济危机的程度。由以上的分析来看个,某种程度上,经济危机就是中国中产的危机,中产的危机进而也是整个社会的危机。经济危机的程度不仅决定着知识阶层走向激进变革的可能性,也决定着底层民众走向暴力化的可能性。进而决定了两者联结的可能性。

  笔者是一个暴力的反对者,是一个渐进改良的支持者,然而我们却不得不关注这个社会内部真实的变动。也许我的文章中有很多观点经不住推敲,然而这种中产衰退的现象以及它的影响必须得到深思,个人受水平限制,只能说到这里,还希望抛砖引玉,能够引来更多人对于这个问题的思考。

  作者电子邮件:newrightchina(at)gmail.com

--~--~---------~--~----~------------~-------~--~----~
您收到此信息是由于您订阅了"中国报道周刊"邮件杂志。
要订阅此邮件,请发邮件至 chinaweek-subscribe@googlegroups.com
要退订此邮件,请发邮件至 chinaweek-unsubscribe@googlegroups.com
投稿信箱:chinaweekly@gmail.com ,请在标题处注明"投稿"字样。
感谢您订阅并阅读"中国报道周刊" [ www.weekmag.info ] 电子杂志!
-~----------~----~----~----~------~----~------~--~---

Saturday, October 25, 2008

王万然:不贵难得之货

  ——老子戏说之"不上贤,使民不争"

  原文:"不上贤,使民不争;不贵难得之货,使民不为盗;不见可欲,使民不乱。"(《道经》第三章)

  经典:1991年,中美知识产权谈判。美国贸易代表、国际贸易谈判"铁女人"卡拉·希尔斯一开腔就带着火药味:"我们是在跟小偷谈判。"出任中国外经贸部副部长4个月的吴仪立时回应:"我们是在和强盗谈判,请看你们博物馆的展品,有多少是从中国抢来的。"

  戏说:不崇尚贤德的名号,就是不要把名牌看得很重要。美国人为何因知识产权问题和中国政府开展多场谈判,且中国政府加大打击侵权活动,是因为我们有些人崇尚名牌,肆意盗用外国品牌,损害国家的信誉和利益。世界各地的粉丝因为争看名人或者朝拜圣贤而发生的践踏事件不少吗?为何人家会抢夺中国的古董,还不是因为这些东西太贵重了。贪欲,才使一个地方、一个国家甚至世界发生纷乱乃至战争。

  再回归到知识产权这个问题,最简单的例子是进口打印机。

  我使用的第一个打印机是四色喷墨机,两三百元。黑色很快用完,去买墨盒,价钱是打印机的一半,也就是说一个墨盒等于一个机身的钱。销售商说能打印一千张,算起来,打印比复印还要贵。后经同事介绍购买墨水自己灌,便宜多了。

  第二个打印机也是喷墨的,六色,可是,不管你使用六种颜色还是单独使用黑色,其他颜色墨水跟着损耗。而一个墨盒值几百元,由于墨盒装有芯片,不能用替代品,花费很大,尤其是一种颜色显示用尽,就得更换。

  这样,我不得不叫同事买个最便宜的单色激光打印机。激光机虽然没有芯片但存在的同样问题是硒鼓的价钱也等于机身价。后来听说可以另装墨粉,那才解决了耗材问题。这时候才发现,有人用外置墨水代替喷墨打印机的墨盒,6罐墨水的价钱是墨盒的十分之一,而容量却有几十倍。后来看到彩色激光打印机才两千多,我动心了。经了解,是装有芯片的,但电脑店答应可以更换。当红黄两色显示用完,打印机无法作业,电脑店派人来拆换芯片,从我的空粉盒倒出的色粉大概有半盒,当然是给电脑维修人员拿回去卖给别人了。

  明明是有用的东西,为什么要浪费呢?如果不装芯片,就不存在这个问题了。而芯片正是厂家维护自身权益的杀手锏,也是宰我们中国人的杀手锏。两千多年前的老子就发现这个问题,"不贵难得之货,使民不为盗"。 哪里有剥削,那里就有反抗。奸商们用他们的先进技术榨取中国人有限的钱财,迫使中国人用土办法来维护自己的权益。所以说,不要简单地认为"盗版"是违法行为,应该从深层次看到外国不良商人对中国人民的剥削。微软说要从10月20日起对中国使用套版微软软件的电脑进行黑屏处理,引起一片抗议声,甚至有人要把微软推上法庭。

  相关链接:http://js903.blog.hexun.com/17831772_d.html

  作者单位:广东省 汕尾市 汕尾日报社

  作者邮箱:gdwwr(at)sohu.com

发表评论请点下面原文链接 : http://www.weekmag.com/html/4400.htm

--~--~---------~--~----~------------~-------~--~----~
您收到此信息是由于您订阅了"中国报道周刊"邮件杂志。
要订阅此邮件,请发邮件至 chinaweek-subscribe@googlegroups.com
要退订此邮件,请发邮件至 chinaweek-unsubscribe@googlegroups.com
投稿信箱:chinaweekly@gmail.com ,请在标题处注明"投稿"字样。
感谢您订阅并阅读"中国报道周刊" [ www.weekmag.info ] 电子杂志!
-~----------~----~----~----~------~----~------~--~---

七月农夫:不就是打死了一个小痞子吗,为什么这么多人替他叫屈?

  《哈尔滨6名警察打死了一名22岁的青年人》,刚开始看到网络上出现这条新闻的时候觉得很震惊,青天白日啊,一个活生生的生命就这样没了。因为前几天很忙,所以没有去细看内容,昨晚偷闲看了网上的视频后突然觉得这个世界很混沌,这么简单的一起治安事件,为什么会在中国引起这么大的风浪,反思后觉得只有一种可能性,那就是死者实在不是善类,他的家人更不是什么善类,绝对都是非常有背景的人,否则怎么能撼动6名警察,要知道警察可不是那么容易被推到犯罪嫌疑人的位置上的。

  在视频中我们可以看到死者及其一帮朋友,就是一帮不折不扣的是狐朋狗友,一帮小混混,典型的小痞子。在最后被打死之前,死者在这场冲突中一直处于并占据着主动和优势,警察三番五次被他打倒在地,随手捡起一块砖头把警察打得头破血流,把警察得抱头鼠串。从死者的出手动作之娴熟,我们可以看出,他绝对不是第一次这样打人,之前不知道有多少人被他这样欺负过了,有多少人被他暴打一顿后只能忍气吞声啊……

  稍微有点正义感的人一看这个姓林的,都会看出不是个什么好人,说句粗口,就一个他妈的小痞子一个,这种杂碎我见多了,时常在娱乐场所遇到,喝两杯酒就不知道自己是谁,见着谁都想欺负,这就是报应,打死活该。酒吧也好,夜总会KTV也好,在这个年代已经是很正常的了,去那里娱乐也是很平常的事情,但是我们常常会遇到很多带流氓黑社会性质的人,在里面横行霸道,欺男霸女,一句话不对就对另一方大打出手,虽然我没有被人打过,但是我在里面看到过很多人被打,打完后对方扬长而去,受害者根本无法得到伸冤,只能自认倒霉……

  坊间有传闻,说死者的叔叔还是什么人是哈市的副市长还是什么,他的另一个什么亲戚是哈市最大的房地产公司的老板。不管传闻是否属实,世人稍微想一下都会明白,如果他家不是有什么背景的话,这事绝对不会闹得这么大,决不会搞出这么大的动静,一个小痞子寻衅滋事被打死了,居然有那么多的伪善的"君子"出来性狗一样乱叫。古话说得好,养子不教如养猪,这种人就是垃圾,作为父母,不但不反思问题的根源,还借机生事,想来是有其父必有其子。想这样的人渣,早就应该从这世界上消失了……

  网上有人说"为什么不用法律手段来解决问题",对这种痞子人渣的帮凶,我忍不住又要骂一句:"你他妈的脑子进水啊"!如果让我把你打一顿,你会不会打不还手骂不还口,你等着法律来给你解决?告诉你,按照法律规定只要不把你打残废,老夫我大不了赔你点医药费,最多算是违反治安处罚条例罚款500块,那有球用啊,你他妈的愿不愿意让我打一顿不还手啊,愿意我随时可以打你一顿,再付你一点可怜的医药费!狗日的白痴……

  还有那些说什么职业自律的,也是屁话,要是那样的话所有的警察都不要配枪械了,也不要训练什么擒拿格斗了。说这种话的人多半是人渣的帮凶,换了那天你家里人被小痞子在街上暴打一顿再强奸了,我看你们这些帮凶会作何感概,会有何言辞?

--~--~---------~--~----~------------~-------~--~----~
您收到此信息是由于您订阅了"中国报道周刊"邮件杂志。
要订阅此邮件,请发邮件至 chinaweek-subscribe@googlegroups.com
要退订此邮件,请发邮件至 chinaweek-unsubscribe@googlegroups.com
投稿信箱:chinaweekly@gmail.com ,请在标题处注明"投稿"字样。
感谢您订阅并阅读"中国报道周刊" [ www.weekmag.info ] 电子杂志!
-~----------~----~----~----~------~----~------~--~---

阮思余:追抚一代大师,守望神圣大学

  章玉政先生《狂人刘文典——远去的国学大师及其时代》(以下简称《典》)(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年5月版)新作通过打捞寻访"失落的"大师,为我们尽可能还原了一代学术大师刘文典(1891-1958)的丰满脸谱与张扬个性。一位曾经享誉学界、面斥蒋介石的学术大师,与那个时代个个才华横溢、独树一帜的国学大师们,一起奠定了民国国学研究至今难以企及的巅峰地位。一位学术大师,一个硕学时代,无论如何,总是须臾不可分离;重温学术大师,品味民国经典,无论如何,总是我们无法绕过去的一道坎;追抚一代大师,守望神圣大学,无论如何,总是应该成为我们最有品味的学术追求。

  品读、评价一本著作可以有很多角度,特别是对于类似《典》著这种传记性的著作。如果从学术史的角度来审视的话,那么,我们就此把脉刘文典及其那个时代的学术大师之功绩与地位或许更为明晰。根据刘梦溪先生的研究,现代学术与传统学术的区别主要有三:学者追求思想自由;开始诉求学术独立;吸收新的学术观点与学术方法。正是因为现代学术的这些特点,奠定了现代学术的独特传统:学术独立;科学考据;广为吸纳域外经验而不忘记本民族历史地位;学者能诗;重视学术分类;重视通学通儒。其中,尤以学术独立的传统至为重要。

  当我们用现代学术的视野去考察刘文典的时候,我们发现其近乎囊括了现代学术的全部优良传统。易言之,正是现代学术的开山祖、包括刘文典在内的民国大师们奠定了这些学术传统。他们矢志问学、特立独行、操守严谨,致使这些现代学术传统能够逐渐积淀并延续下来。在《典》著中,我们可以找到诸多印证。只可惜,时至今日,如此学术传承,都已然成为历史佳话。对于许多学人来说,此乃"天方夜谭"、"关我屁事",抑或是"俱往矣"、"可望而不可及"。于是,如何继承并且发扬现代学术的这些优良品质,成为一个极为严肃、也是相当紧迫的重要任务。对于当今的中国学术界来说,恐怕尤其如此。

  国学大师的打造往往都是集多方合力综合而成的结果。既有赖幼时的学术启蒙,又仰凭一定的学术师承;既需要学人们的苦心钻研,又寄托可以经营的学术团队;既得益一个健全的教育体制,又依靠学人们经常反躬自省。

  家学与师承往往不可分离。国学大师们往往都是集良好的家学渊源与深厚的国学功底于一身。这些恐怕都是后世学人永远无法望其项背之处。刘文典早年在当地私塾攻读经书,在基督教会医院学习英语,这为其后来师从家学渊源庞大精深的注疏学的刘师培、20世纪国学大师中的大师章太炎,奠定了一定的基础。

  刘文典能够仅凭《淮南鸿烈集解》就足以奠定其在校勘学难以企及的学术地位,委实与大师胡适的悉心栽培、持续鼓励、为国学从长计有关。而刘文典亦没有让伯乐胡适失望。他不甘落寞,不甘心在北大五年总是拿最低的薪俸,遂决心投身校勘学。其所选《淮南子》被胡适列为北大"国故丛书"的第一种,而且可以得到胡适作序,对于当时的刘文典来说,这是莫大的欣慰与支持。而为查阅《道藏》,他甚至几个月住进白云观。正是这种能够苦心坚持"扎进去"、不甘心遭歧视、不甘心承受不出名的苦处的毅力与精神,使得他终于能够以《淮南鸿烈集解》一书博天下。终究获得胡适等学术大师的高度赞赏。

  中国学术自古有专学与通学之分。正由于通学,刘文典才可以"大放厥词":"凡是别人讲过的,我都不讲!别人不认识的字,我认识;别人不懂的文章,我懂。你们不论有什么问题,尽管拿来问我好了。"这不是简单的自恃与放荡,而是一种学术风骨、一种求真精神,一种敢于挑战自我、傲视方家,而又不忘反躬自省的学术气质。正因为如此,谈到那一代学人时,刘梦溪先生指出,"他们的学术历练和文化担当,与清初大儒有一脉相承之处。后来他们又能够渐次做到以学问本身为目的,其学术训练、学问兴趣和执著单纯之精神,又颇类乾嘉诸老。"

  民国学术为何能够取得如此辉煌业绩、积淀如此深厚传统、达致百年学术巅峰?诚然有诸多因素在推动着。其中,有一点,值得我们高度关注的就是,这与被毛泽东誉为"学界泰斗,人世楷模"的蔡元培所倡导的大学乃为研究学术而设、学生理当主动研习的理念不无关系。

  1919年9月20日,在北大第22年开学式演说中,蔡元培指出,"诸君须知,大学并不是贩卖毕业的机关,也不是灌输固定知识的机关,而是研究学理的机关。所以,大学的学生并不是熬资格,也不是硬记教员讲义,是在教员指导之下自动的研究学问的。为要达上文所说的目的,所以延聘教员,不但是求有学问的,还要求于学问上很有研究的兴趣,并能引起学生的研究兴趣的。不但世界的科学取最新的学说,就是我们本国固有的材料,也要用新方法来整理他。这种标准,虽不是一时就能完全适合,但我们总是向这方面进行……且既然认定大学是研究学理的机关,对于纯粹学理的文理科,自当作完全的建设……大凡研究学理的结果,必要影响于人生。"

  学校是为研究学术而设的思想,在1928年4月16日的西湖国立艺术院开学式演说词中,蔡元培再次重申。"学校是为纯粹的学术机关,神圣之地,一个学生没有也不要紧;教职员能创作,一样可以办下去。不要以为学生少了,就不成学校,这一点大家不要误会了……学生要安心上课,教职员诸先生一致创作,供之于社会,这是大学院最希望的。"

  既然大学乃为研究而存在,教授们就被赋予了学术研究的天职。那大学里的那些教授如何呢?今天看来,民国学人几乎个个都是大腕巨擘、大家名家。可是,《典》著告诉我们,刘文典对联大教授的评价却语出惊人:联大只有三个教授。"联大只有三个教授,陈寅恪先生是一个,冯友兰先生是一个,唐兰先生算半个,我算半个。"这说明什么问题?虽然被誉为学界狂人,刘文典没有忘记大学的教授并不都是名副其实的教授,而且尚能清醒知晓自己的斤两。

  联大只有三个教授的深意在于,教授不是一纸裁定,不是校方的单方示意,就是名副其实的教授。身为教授的我们自己首先应该扪心自问:大学教授如云,真的能够称得上教授的有几人?我算不算教授?如果算,算多少个?在教授队伍中有人说这样的话,恐怕不管在哪个时代,都是何其不合时宜,何其让那些算不上真正意义上的教授的人大失颜面,可是,正是这种类似刘文典等教授们的自我追问,才使得"教授像个教授"在我们的神圣大学里面尚能延续下来,虽然步履维艰、一路坎坷。只要还有人在操守着,这就是欣慰;只有还有人在坚持着,这就是精品;只有还有人在反省着,这就是历练。

  至今学术界还在争论到底是应该仰视还是俯视前辈大师,特别是民国大师。当今学界亦不乏刘文典这样的傲士狂夫,一些人对于民国大师亦采俯视状。进而导致我们的教育更多的是俯视大师,而匮乏仰视大师的气量与胸怀。在我们尚未成为大师之前,不妨先仰视大师,然后,当我们厚积薄发之时,方言俯视大师,乃至超越大师也不为过。否则,我们除了俯视大师,还是俯视大师。因为,这不仅是一种学术方法,而且是一种学术器量;不仅是一种学术规范,而且是一种学术自觉。

  许多知识人从本科到硕士、再到博士,从讲师、到副教授,再到教授,从硕导、到博导,再到博士后合作导师,始终坚持、反复贴近大师、对话大师、与大师切磋的机会恐怕不是太多,不是太频繁,而是太少,太缺乏。层次越高,时间越少,机会越少。所以,在笔者攻博之前,有前辈热心指点,做学问读书最多的时候,是博士期间;还能够看的文章,也是出自脱产博士之手。所以务必要珍惜这几年的博士生涯。在感激前辈热心指点的同时,笔者也不得不感慨的是,与现代学术的传统相比,当今学术界的现状原来是那么遥远、那么不可企及、那么不可同日而语。

  不管怎么说,对话学术大师、发扬优良传统总是应该成为我们永恒的主题之一。既然如此,那就从我们感兴趣的大师开始吧,与他们神交、做道上不可或缺的朋友。《典》著为我们创造了再次走进大师、感悟大师的机会;为我们还原了一个对于许多人尚属陌生、相对完整的大师刘文典的形象。或许《典》著所要昭示我们的也正是在此。警醒我们审慎检视、不可忘却"逝去的国学大师与时代"。从仰视他们做起,记住他们,紧拽他们,守望他们,矢志不渝地坚守下去,须臾不要离开他们。

  2008年10月20日早上十点完稿

--~--~---------~--~----~------------~-------~--~----~
您收到此信息是由于您订阅了"中国报道周刊"邮件杂志。
要订阅此邮件,请发邮件至 chinaweek-subscribe@googlegroups.com
要退订此邮件,请发邮件至 chinaweek-unsubscribe@googlegroups.com
投稿信箱:chinaweekly@gmail.com ,请在标题处注明"投稿"字样。
感谢您订阅并阅读"中国报道周刊" [ www.weekmag.info ] 电子杂志!
-~----------~----~----~----~------~----~------~--~---

董桄福:教师不开口的权利

  10月17日,四川重庆各地人民教师开始"罢教"。罢教初由永川乡镇中学开始,星湖中学和星湖小学等4所学校所有教师到教室但都不开口说话。10月20日,罢教运动规模扩大。永川的第1、3、4、5、6、7、8、12中学,北山中学、中山中学、双石镇中、双石小学、奥妮小学等79所学校的2000多名教师参加罢课。以上学校的2万多名学生积极支持教师的"罢教"运动。

  沉默是一种与生俱来的权利,在某种情况下,的确可以使用。为了那微不足道的"金子"。所谓"沉默是金"应该就是这个意思吧。

  人民并不理解教师这个温顺到"尔雅"地步的群体居然也会爆发。但是,这是真正应该爆发的群体:"为了知识的尊严,为了文化的地位,为了人性与人格的传承,也为了我们不再卑微,我们不能再沉默。"

  回想起我自己在学校里抽到断水的时候,钱之一字真是让心灵憔悴,让脊骨弯折。斯文本来除了让心性得到武装,也还得有基本温饱的物质生活,但是,那是怎样一种"优待"啊。读书人,教书人,居然无一文闲钱买书。也难怪,中国的中低阶层老师——中小学老师——出了学习的校门,进了教学的校门就再也不读书了——除了那几本腐朽的课本以外,几乎不再有实力在添加新的知识和智慧。

  待遇太低,钱太少。"在中国的大多数地区,参加工作8年的中小学教师的月收入只有800多元,加学校津贴也就是1000元,而同时参加工作的公务员的月收入达到每月2800元以上。"直接的结果就是一个老化的群体培养正在成长,急需每日吸收新鲜灵粮的孩子。这群孩子势必也会成为老化的教育者教授下的受害者。这就是所谓教育的失败。

  我支持老师们用沉默的权利来争取自己存在和发展的基本利益,为的其实并非个人,而是对一种无良体制的对抗,最终目的仍然是拯救中国教育。

  在一个充满谎言的国度,"教师是灵魂工程师"的礼赞算得上是谎言之一种。一句冠冕堂皇的话可以省去多少人民币的拨发,又可以让多少的贪腐权贵脑满肠肥。但是,这些天天与知识和智慧打交道的人并未被赋予为自己理直气壮,大声呐喊,甚至走上街头,呼吁,请命,呐喊的权利。如果那样做,会遭遇另外一把宝剑:暴力。

  沉默也许是最低调的方式。惹不起我还躲得起。就像做生意。我不能理直气壮的与你讲价,我可以沉默,起码表明:价格太低了,我不卖。

  2008年10月25日星期六

--~--~---------~--~----~------------~-------~--~----~
您收到此信息是由于您订阅了"中国报道周刊"邮件杂志。
要订阅此邮件,请发邮件至 chinaweek-subscribe@googlegroups.com
要退订此邮件,请发邮件至 chinaweek-unsubscribe@googlegroups.com
投稿信箱:chinaweekly@gmail.com ,请在标题处注明"投稿"字样。
感谢您订阅并阅读"中国报道周刊" [ www.weekmag.info ] 电子杂志!
-~----------~----~----~----~------~----~------~--~---

Thursday, October 23, 2008

佘开晓:剖解中国和谐之路

  纵观中国历史,是充满着一部杀人的历史,历代的精英都是在权力的角逐中丧生,留下的大多政治投机者。积累下的精神财富和物质财富在每一次改朝换代时,都是一次极大的洗礼和破坏。这种历史的怪圈一直持续到现在。自从中国共产党把他的老大哥国民党赶到了台湾,已有60年了,共产党所领导的政府能否脱离历史怪圈?到今天,中国人民已非常渴望再来一次社会大变革。在这种情况下,中国政府提出"稳定是压倒一切"、"建立和谐中国",其实是反映社会不合谐一种表现。特别08年政府所表演一切,更是让中国人民失望,中国人民几乎处于一种出离愤怒的状态。"和谐"已经不是单方面意愿的问题,忽悠中国人民的历史已经过去。用篡改历史、歪曲事实、掩盖真相、控制喉舌所建立的"和谐"能和谐得起来吗?真的能坚持共产党领导下的中国,一百年会不动摇吗?与其被别人所推翻,还不如自己先动一次大手术。手术怎么动?就看中央政府思想解放到什么程度。

  绝对的权力将产生绝对的腐败,中国从"六.四"后,提出反腐败将近有二十年,而且是越反越腐,前扑后继,人数越来越多,数额越来越大。这种制度性的腐败所造成社会不合谐已迈延到社会各个层面。中国所面临的问题,不是寄希望出包公和海瑞式人物。而是从制度上,改变一党专政的局面。在这点上,国民党老大哥起到很好的范例。蒋经国先生的妥协与放弃,最终让国民党失政8年后重新执政。这是中国历史上政权两次更迭开创没有杀人的先例,用选票代替人头,用三大辩论代替三大战役取得执政资格,这是中国人民的福祉。今天的中国大陆,所有的改革都已置前,唯有政治改革不能与时俱进,矛盾的积累差不多已经到了不可收拾的局面。

  现在许多有识之士,提出社会普世价值观念,这是建立和谐社会的基石。一个没有公正、公平的社会,一个没有人权的社会,一个没有新闻自由的社会,如何去谈和谐?如何去建立一个繁荣富强的中国?

  中国共产党自称先进党,代表中国人民的利益,是为人民服务的党。有着几千万的党员,是世界第一大党。为什么不敢开放党禁?允许别的党竞争,只有竞争才能进步!国民党让民进党参入竞争,才使8年后的国民党不象以前国民党。那么今天的共产党呢?有没有这样的胸怀和雅量,让国民党和民进党及新生党派融入中国大陆进行参政和监政;让新闻媒体真正自由;让人民真正来选择,只要共产党真的象自己说那么优秀,不必担心一百年后会动摇其领导地位,不用所谓的坚持,人民自然会拥护。那么中国的和平统一指日可待,西藏问题也会迎刃而解,中国的腐败也会得到竭止。

  不想真正的动刀子,这种头痛医头,脚痛医脚,已经让政府力不从心。中央政府也知道问题的所在,一方面,通过各种自身的改革来取信于民;另一方面,通过控制媒体来宣传和教育,继续驯化中国的民众,来维持目前这种和谐的局面。就是驯化得再好的民众,也有狼性的一面,瓮安暴动、杨佳袭警不就为社会敲起警钟。

  既得利益的群体,是不愿出现多党竞争局面。连政府官员财产公开叫了那么多年,都无法得到实施。因此,中国的政治改革永远走不出圈子之外。一党独大的局面,谁来监督其胡作非为。你?我?他?个人去监督政府,有效果吗?国际监督?那不是干涉中国内政?布什在一次演讲中讲到:"人类千万年的历史,最为珍贵的不是令人炫目的科技,不是浩瀚的大师们的经典著作,不是政客们天花乱坠的演讲,而是实现了对统治者的驯服,实现了把他们关在笼子里的梦想,因为只有驯服了他们,把他们关起来,才不会害人。我现在就是站在笼子里向你们讲话"。中国政府什么时侯才能驯服,中国什么时侯才能真正走上和谐之路。

  看中国历史,每一次改朝换代,下台后的统治阶级没有一个不是被杀个稀巴烂。再看国际潮流,民主和自由已经成为主流,今天,中国共产党若顺潮流而变,那么胡主席将会成为中国的民主之父,中国共产党也将是最伟大的党,一定会善始而善终。

  2008年10月13日佘开晓写于中共十七届三中全会闭幕

--~--~---------~--~----~------------~-------~--~----~
您收到此信息是由于您订阅了"中国报道周刊"邮件杂志。
要订阅此邮件,请发邮件至 chinaweek-subscribe@googlegroups.com
要退订此邮件,请发邮件至 chinaweek-unsubscribe@googlegroups.com
投稿信箱:chinaweekly@gmail.com ,请在标题处注明"投稿"字样。
感谢您订阅并阅读"中国报道周刊" [ www.weekmag.info ] 电子杂志!
-~----------~----~----~----~------~----~------~--~---

编辑:中国报道周刊新增域名

  因为原有域名china-week.info已经无法从中国国内访问,不过国外访问正常,如前文说的一样,中国报道周刊今天新增了一个域名weekmag.info,大家可以访问新的域名地址。旧的域名将自动转发到新的域名。

  中国报道周刊的订阅地址依旧不变。

  RSS FEED订阅地址 : http://feeds.feedburner.com/china-week

  邮件订阅  chinaweek-subscribe@googlegroups.com ,  http://groups.google.com/group/chinaweek

--~--~---------~--~----~------------~-------~--~----~
您收到此信息是由于您订阅了"中国报道周刊"邮件杂志。
要订阅此邮件,请发邮件至 chinaweek-subscribe@googlegroups.com
要退订此邮件,请发邮件至 chinaweek-unsubscribe@googlegroups.com
投稿信箱:chinaweekly@gmail.com ,请在标题处注明"投稿"字样。
感谢您订阅并阅读"中国报道周刊" [ www.china-week.info ] 电子杂志!
-~----------~----~----~----~------~----~------~--~---

呐喊:听证会是“逗你玩”?

  前天,"炒"的沸沸扬扬、热气腾腾的河南省会城市郑州市关于集中供热价格改革和调整听证会如期召开了,之所以用一个"炒"字,而不用"吵"字,是想突出说明只是有话语权的媒体的"炒作",而不是无话语权的广大百姓的吵闹和抱怨甚至谩骂,因为百姓的"声音"或者说是"呻吟"无"人"听到,也无"人"爱听。因为这些"声音或呻吟"既不能影响政体推陈出新,又不能左右官吏的升迁沉浮,所以有爱听的才是出了鬼了。

  不过从这次郑州市关于集中供热价格改革和调整听证会结果看,似乎是媒体特别是行政隶属级别上高于或不隶属于郑州市的媒体"炒作",可能是没有把好当地党和政府的"脉"。结果自然让他们"丢了面子"而进一步"牢骚满腹"并通过他们的话语权"溢于言表",或报纸、或广播、或电视、或主体网络,摇旗呐喊、煞神一般。难道这媒体"只为百姓说人话,不为帝王唱赞歌"民本理念真的确立了?我是不信,但"丢了面子失了色"而后为遮蔽自家面子,而说了几句"人话"我倒是可以理解。小民百姓倒是惯看红尘,笔者随机走访了十位小民,漠然无助和愤怒者十有八九,一位小民竟连戏代骂面如张飞的曰:听个鸟证啊,听也是涨,不听也是涨,,我操听证他个先人,糊弄鬼呢。"

  纵观郑州市集中供热价格改革和调整听证会前台操作和最后结果,确实诡异,并有让人如梗在咽的不爽之感。

  其一,从郑州市物价局,组织召开听证会的前期运作来看,首先是在全市征召消费者代表,这大概是按程序而为之吧,但据媒体报道,招来招去,在拥有近600万人口的大都市仅仅有64位热心人士报名,并从中随机选出了13名正式代表,这十万分之一的报名率不禁让人心寒,也让我想起了汉心先生的一篇檄文《大国何以造就寡民政治》的精妙论断。难道泱泱600万人的大都市,关系到国计民生的公共事务、甚至可以说是关系到自家切身利益的公共事务,人们就如此的漠不关心吗?难道人们已经麻木到任人宰割、生死由"天"的如此地步?但事实的确如此。那么,在倒吸了一口冷气后笔者不禁自问:是什么让600万人们如此的麻木不仁呢?是什么让600万中国人如此的漠然处事呢?难道真如汉心先生"大国寡民"的妙论吗?这让我想起了一则坊间故事,说是,日本人侵略中国,占领一个村庄后把村里的男女老少千把人都集中在打谷场上,看管了起来,但由于前方战事紧张,日本人只留下两个士兵看守这千把人,其余的全部到前边继续打仗,第二天,到前面打仗的日本兵回来一看,这千把中国人全部都还在打谷场上老老实实的呆着,两个日本兵报告说一天来什么事情都没发生,只是一些中国人需要解手,但解完手就自己回来了,日本军官听了报告,哈啊哈的大笑。连声赞成中国人很懂规矩,说:"幺西幺西,中国人的很聪明,很懂规矩"。我听了这个故事,想起自己也是中国人,顿时无地自容,难道我也是很聪明很懂规矩?难道我也是任人宰割到如此地步吗?这与猪狗何异?

  其二,从听证会代表组成来看,十二名非消费者代表(搞不清是如何产生按何种程序产生的) ,其中四位是郑州热力总公司的干部,五位政府官员(方新 郑州市财政局副局长、孟宪良 郑州市财政局主任、李文德郑州市法制局副局长、范宏涛 郑州市消协科长、常庆生河南省建设厅职工),一位法律界人士(郑州大学法学院副院长)还有一位叫秦自成的郑州市服装协会会长。共计12人全部投了赞成暖气涨价的票,加上据说是"反水"的四位消费者代表,郑州市集中供热价格改革和调整听证会以16:8的比例"准通过"了涨价的方案。之所以说"反水"是因为会后消费者代表包洪恩先生爆料说,1、本次听证会之前还搞了个所谓的"预备会"或者叫"预演会",当时那十二位非消费者代表除热力公司的四位外,其他八位均讳莫如深,扭捏作态,而那几位消费者代表是持反对涨价意见的,不知怎么的正式会上就改变了立场,2、是作为本次听证会的消费者代表,遭遇了郑州市热力公司多次恳请上门拜访的"礼遇"等,被包先生婉言谢绝。3、其他消费者代表是否被"礼遇",包先生说不敢说,不能保证有没有,倒是郑州市热力公司的一位大概是负责人之类的人物在电视镜头前,一脸"伟光正",并脸不红、气不短的说"绝无此事"。真不知是包洪恩老先生说谎,还是那热力公司的"伟光正"无耻。                   之所以将同意涨价的名单拿出来晒晒,一是因为对这些人等作为参加听证的资格,大惑不解,根据他们的身份,到底是代表消费者呢?还是代表当地政府。至于热力公司的四位代表,一定是代表热力公司的利益了,问题是这郑州市物价局一下子让热力公司弄了四个代表,真不知居心何在,如果你物价局一下子弄了10个20个要求提价的热力公司的代表,那你还听个鸟证啊。干脆直接涨不就成了,还拿啥子听证会糊弄老百姓。再者,那五位政府官员,更是让人不解,如果你是代表政府来的,你应该站在政府的立场上,倾听已经沸腾了的民意,我就不相信你的耳朵里塞了驴毛了,听不见在你生活的周围老百姓们坚决反对暖气涨价的愤怒之声?抱怨之声?无奈之声?。你"当官不为民做主,不如回家卖红薯",这一古代官员都明白的朴实为官理念,难道你们都没有吗?更谈不上你会有"心为民所想、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的党中央最高领导人提出的为官原则了,民怨沸腾可是不利于和谐社会和稳定的大局啊。搞不好给你弄个为虎作伥的帽子带带也未可知啊。或曰,你只是代表消费者参加听证会的,那么我辈首先怀疑,你是如何成为听证代表的,你的代表资格符合一般程序吗?你的代表资格合法吗?你代表谁?其次,在当前物价飞涨,民生维艰的时期,难道你是家财万贯的地主老财?难道你是吃穿用度不尽的大资本家?如果两者都不是,那你必定是一贪官污吏害民贼吧?钱来的煞是容易。亦或热力公司"礼遇"不收你家的取暖费用?否则,你咋就一点都不心痛你的钱袋子,你回家咋给你的老婆孩子父母丈母娘大人交代呢,难道你会说由于如此这般原因,你昧尽了良心?让包括你自家在内的老百姓要多掏血汗腰包,度过寒冷的冬天了吗?你这人民公仆咋就不和人民一心呢?。至于弄个服装行业协会的会长来听证会暖气调价更是把人弄得一头雾水,难道是服装行业还兼用暖气烫熨产品不成?

  其三,针对郑州热力公司究竟应该不应该涨价,其关键就是看热力公司是否真正如其所说的20多年来一直亏本,(20年亏本的企业屹立不倒,上帝听了都目瞪口呆,惊曰:中国同行老天爷真的佛法无边啊),因为公共服务行业的经营原则应该是"保本微利";而核算热力公司是否真正亏损的关键是看其成本核算是否真实合理,政府公共财政补贴是否到位并用到热力供应的运营当中。而正是这个关键中的关键问题,郑州市物价局和郑州热力公司相互扯皮,互相推诿,(或者说互相包庇演双簧更为恰当)。当消费者代表提出必须核算热力公司的运营成本时,有关人员便开始了娴熟的"踢皮球"专业技能。郑州热力公司的有关人员竟称"成本核算与调价无关",甚至说"涉嫌机密无法透露"。笔者实在难以理解,一个公共服务单位的成本核算到底涉及什么机密。同时据有关媒体报道,郑州市审计部门在今年对郑州热力公司的审计中已经"挤出"了5000余万人民币的虚假成本,另有报道说郑州市热力公司平均每天的招待费竟高达2500余元,每年只需要上四个月班的职工(郑州市每年供热时间为120天),发的是全年的工资,且工资水平即便是一般工作人员都在3000元/月左右,高于郑州市普通公务员的工资。同时媒体还透露郑州热力公司虽然是一个国有公共服务行业,但给热力公司供应煤炭的可全是私人老板,所供之煤不但价高,而且不是谁不谁都能供的,有未经证实的消息说,有的私人老板供的煤,不但质次而且价高,有的甚至一车煤能卖到两车煤的价钱。听起来实在是如雷贯耳。最终消费者代表在没能看到并进行成本核算的前提下,赶鸭子上轿似的给那些利益共同体当了一回"演员"。虽然八位反对者愤愤不平,甚至有被"强奸"的感觉,但又耐他何?

  其四,在消费者代表的选择上,笔者亦是大不以为然,首先,近600万人的大都市,只有区区64人报名愿意充当"演员",不具代表性,但笔者对这64位"铁肩担道义"的公民还是敬佩之至,问题是,这些自愿者,和后来被确定的13为代表的"听证"能力如何?他们是否能够依法依规进行"参听议证"。他们的表述能力如何,他们能否透过现象看本质,有良好的"参听议证"能力代表消费者的利益。我们知道,一个合格的律师,必须具备良好的个人素质,全面的法律知识,雄辩的口才,善于捕捉关键问题的能力,才能够在法庭上滔滔不断,替当事人争取最大的利益。而一个未经训练的普通公民,恐怕不具备此种能力(天才除外)。否则,我们还在大学里设置什么法律专业干嘛,否则我们还进行全国性律师考试干嘛?甚至是一些通过专业培训和考试的人士,还因个人表述能力和其他相关因素,无法但当律师出庭支持诉讼的角色。更何况从未进行过相关角色训练的普通人呢?其思辨能力和责任担当的能力比之郑州市物价局和郑州热力公司指定或派遣的人的能力恐怕深可怀疑。更何况郑州热力公司被爆料有"礼遇"代表之嫌。那么究竟该如何选出代表呢?这让我想起了200年前的1787年5月25日至9月17日在费城召开的长达116天的美利坚合众国的制宪会议,当时参加费城制宪会议的55名代表,有25人是从事法律业务的,他们学识渊博了,精通法律,经验丰富,热衷立宪工作,且大都是洛克、孟德斯鸠学说的信徒,这为宪法的制定奠定了深厚的思想基础。制定者将洛克的天赋人权和有限政府理论,孟德斯鸠的"三权分立"观念,创造性地与北美殖民地的具体实际相结合,终于诞生了这部西方宪法的典范之作。奠定了大洋彼岸美利坚合众国今天代表人类发展的伟大与辉煌。那么当时的美利坚合众国是如何和用何种程序将像乔治.华盛顿、本杰明?富兰克林、麦迪逊、法学教授韦思、律师汉密尔顿、律师平克尼等这些当时合众国的精英选出来的呢?难道真的像欧文.柏林最成功的作品之一《上帝保佑美国》吗?

  其五,郑州市物价局有狼狈为奸之嫌。据大河报(2008年10月22日A09版)报道。一名叫赵正军的市民在屡次要求郑州市物价部门公开郑州市热力公司运营成本遭到拒绝后,更发现郑州市物价局10月20日所举行的听证会程序违法。一是赵正军先生根据《河南省政府价格决策听证办法实施细则》第十一条规定指出,价格听证组织机构的主要职能是:受理申请人提出的申请,对听证申请进行初步审核,经与有关部门协调后作出是否听证的决定。而郑州市物价局的的做法与规定相悖。首先是郑州物价局作出的"初审意见"是9月28日,而郑州市物价局在还没有接到郑州热力公司的调价申请、更没有作出"初审意见"的前提下就于2008年9月21日在媒体上发布了此次准备进行热力价格调整的听证会公告。二是郑州市物价局提供给听证会代表的郑州市热力公司的关于《集中供热价格改革和调整的申请》的申请时间为9月27日。按照《河南省政府价格决策听证办法实施细则》第二十七条规定:政府价格主管部门认为申请人提交的有关财务状况的说明材料需要评审的,可以指定具备资质条件的评审机构出具能证明材料真实性和合理性的评审报告。然而从郑州市物价局的成本监测所《价格成本监审报告》披露的信息表明,该所从2008年8月25日就提前对郑州市热力公司提供的材料进行了监审,并在供热企业提出申请的前一天,即2008年9月26日作出了监审报告。赵正军先生说:"申请调价企业提出的申请在后,物价部门作出的价格听证、初审意见、成本监审在前,这样严重颠倒的程序能保证价格决策实体的公正吗?依据《河南省政府价格决策听证办法实施细则》第四条、第十八条、第二十条规定,物价局应当在接受调价申请并交由评审机构评审后,认为符合听证条件的,才做出听证决定。"该报还报道说赵正军先生已就郑州市物价局的"程序违法不能保证实体合法和不能保证结果正义"的事实向郑州市中原区人民法院提起诉讼,而郑州市物价局方面先是扭扭捏捏不愿接受采访,而后又色厉内茬的指责赵正军先生,捏造事实,希望和该报采访部门直接沟通。但该报采访部门一直到当天下午6时才接到郑州市物价局方面的电话回复说物价局将择日召开新闻发布会,今日暂不答复。据说把当值的记者鼻子都气歪了,外加一头的雾水。

  纵观郑州市物价局和郑州热力公司的双簧式拙劣表演。笔者突然想起了相声大师侯宝林先生生前的一段相声,说的是一个毛贼到一家院子里行窃——偷搭在院子里女主人凉晒的衣服。大嫂子!晾几件衣服在门口又怕丢!也不能老是看着还得做饭呢!还得上屋里做饭干别的活,于是告诉孩子:小虎啊,在门口玩会看着咱晾着衣裳呢!别让小偷偷了去,于是这娘们屋里干活去了!一会儿, 小偷过来了,跟孩子搭腔,小虎说不认识!于是贼说不认识没关系啊,咱两在一起玩,行不!我叫逗你玩,记住了吗?小虎,答应,于是小偷便把凉晒的衣服拿了下来偷走了!小虎赶紧喊:妈妈,他拿咱衣服啦!妈妈问:谁啊? 小虎答:逗你玩.于是妈妈说这孩子你老实看着要不我揍你。呆会妈妈出来一瞧! 衣服没有了,就问小虎,衣服呢?小虎答:人家拿走了,妈妈问?谁拿走了?小虎道:逗你玩!于是当妈妈的狠狠责骂了孩子一顿,说人家都把咱的衣服偷走了你还说"逗你玩",唉!真是个傻孩子。

  2008年10月22日

--~--~---------~--~----~------------~-------~--~----~
您收到此信息是由于您订阅了"中国报道周刊"邮件杂志。
要订阅此邮件,请发邮件至 chinaweek-subscribe@googlegroups.com
要退订此邮件,请发邮件至 chinaweek-unsubscribe@googlegroups.com
投稿信箱:chinaweekly@gmail.com ,请在标题处注明"投稿"字样。
感谢您订阅并阅读"中国报道周刊" [ www.china-week.info ] 电子杂志!
-~----------~----~----~----~------~----~------~--~---

冰山兰:我们是不是应该对范美忠宽容一点?

  由成都市都江堰市光亚学校教师范美忠引起的轩然大波,引起一场精神层面的大地震,一时的暄嚣让我们整个社会意识形态处于一片混乱之中,如今余波渐息,这场争论也到了结束的时候。相信冷静下来之后的梳理会让我们回归理性。

  有人说,教师在地震发生后,应首先掩护学生,自己最后一个撤离。我觉得此观点有待商榷。地震是标准的不可抗力,在所有的合同里不可抗力是可以免责的。人是动物的一种,在大灾面前的逃避和求生是自然属性的"人类本能反应",这种反应是不以人的意志力为转移的。震后许多地方都制定了中小学校学生人身伤害事故预防措施、归责原则、责任认定、处理途径等法规和条例,如合肥市制订了《合肥市中小学校学生人身伤害事故预防与处理条例》。在制定过程中汲取四川汶川大地震所带来的教训,充分体现了"优先保护学生人身安全"的原则。我想这些规定有肯定比没有好,是一个进步,但其效力也主要体现在公共卫生事件、社会安全事件等具有缓冲余地的公共事件上,但在突发自然灾害面前能否发挥作用就不好说了。

  我们大多数人实际上抱有一种"做了不能说"的心态来看待这件事,也正是持有这样心态的人,很多成了范美忠的支持者。我认为起码范美忠有两点是值得肯定的,第一,范先生是真诚的,他说的都是心里话,没有假大空的那一套。我为他鼓掌,因为真诚在目前的中国是可贵的。多少贪官台上讲廉政,台后大肆贪污,这样的例子数不胜数。再问一个生活中常见的问题:如果你遇到歹徒正在持刀(枪)行凶(之类),该怎么办?答案也许是慷慨陈词的,但现实呢?真诚是第一位的元素,没有真诚来支撑的任何口号誓言和说教都是空洞的,不足以服人。如果让我们在虚假的伟大和真实的渺小之间作出选择,我们宁愿选择后者!第二,范先生是有勇气的,他把本自己的心里话,拿出来说给了大家,说明了一个人光明磊落的性格。他的言辞,在国家悲恸世界动容的特殊环境下的确有可质疑、可批评之处。若是在平常日,可能就无人注意了。大部分的中国人在平常日都是什么样的品格呢?我们大部分只在乎亲属的生活好坏,对与自己毫不相关的人所遭受的苦难则视而不见。这种以血缘关系为基础的道德观导致了自私,冷酷。想想资本家工厂里的打工仔、打工妹,他们洒尽青春和血汗,最终能换来几块大洋?资本家们打着与国际接轨的口号,毫无保留的接受资本主义的阴暗面,无止境的追求利润,忽视人的尊严,却对西方管理文化所强调的坦率,直接,诚实这些品质漠不关心。多少家庭为了一套房子几代人共同拼搏,多少病人躺在家里无奈的等待上帝的召唤……真是"一富成名万民哭"。如果我们都像要求范美忠那样去舍己为人,这些不人道的事情在我们国家会出现吗?这说明我们的社会道德水平并没有达到一定的水平,只是说在灾难的刺激下,暂时的出现了一个道德的大波峰,而范先生很不幸的被波峰所击中。

  我们中国人是很讲究"面子"的,可以说"面子"是我们中国人心理最基本的组成部分。范美忠事件的一个积极意义就在于它证明一部分人已经克服可这个障碍,敢于正视自己心理的阴暗面,敢于坦露自己并不"光明正大"的行为。这是社会的一种进步!但代价是什么?是被人骂做无耻,被称为"范跑跑",被学校解除职务,身心疲惫……

  我们不要再嘲笑辱骂范美忠了,我们应该有更大的包容心,这样社会的肌体才会更加健康。这里有一个故事。有一次,耶稣看到一对男女因为通奸,正在被广大人民群众兴高采烈、热火朝天地用棍棒石头海扁——喜欢热闹和偷窥的中国人不难想象他们的热情,耶稣对他们说:如果你们谁没有犯过错,就可以继续打他们了!结果那些人一个个都走掉了!这个故事说明了两个问题:那些群众还是有些善良和诚实的,不然他们会继续打下去,以便证实自己的清白和纯洁;同时也说明,这个世界如此繁杂,根本就没有没犯过错误的人!只不过犯错误的地点方式处境不同罢了!

  我们是不是应该对范美忠宽容一点?

--~--~---------~--~----~------------~-------~--~----~
您收到此信息是由于您订阅了"中国报道周刊"邮件杂志。
要订阅此邮件,请发邮件至 chinaweek-subscribe@googlegroups.com
要退订此邮件,请发邮件至 chinaweek-unsubscribe@googlegroups.com
投稿信箱:chinaweekly@gmail.com ,请在标题处注明"投稿"字样。
感谢您订阅并阅读"中国报道周刊" [ www.china-week.info ] 电子杂志!
-~----------~----~----~----~------~----~------~--~---

Wednesday, October 22, 2008

时寒冰:首付和利率调整难阻房价下跌

  10月22日晚上,财政部宣布:从2008年11月1日起,对个人首次购买90平方米及以下普通住房的,契税税率暂统一下调到1%;对个人销售或购买住房暂免征收印花税;对个人销售住房暂免征收土地增值税。地方政府可制定鼓励住房消费的收费减免政策;金融机构对居民首次购买普通自住房和改善型普通自住房提供贷款,其贷款利率的下限可扩大为贷款基准利率的0.7倍,最低首付款比例调整为20%.同时,下调个人住房公积金贷款利率,各档次利率分别下调0.27个百分点;加快廉租住房建设,加大实物配租力度,扩大廉租住房租赁补贴范围,推进棚户区(危旧房)改造。

  几乎同时,人民银行决定:自2008年10月27日起,将商业性个人住房贷款利率的下限扩大为贷款基准利率的0.7倍;最低首付款比例调整为20%.一是金融机构对客户的贷款利率、首付款比例,应根据借款人是首次购房或非首次购房、自住房或非自住房、套型建筑面积等是否系普通住房,以及借款人信用记录和还款能力等风险因素在下限以上区别确定。二是对居民首次购买普通自住房和改善型普通自住房的贷款需求,金融机构可在贷款利率和首付款比例上按优惠条件给予支持;对非自住房、非普通住房的贷款条件,金融机构适当予以提高。三是下调个人住房公积金贷款利率。其中,五年期以下(含)由现行的4.32%调整为4.05%,五年期以上由现行的4.86%调整为4.59%,分别下调0.27个百分点。

  从地方政府纷纷救市,到建设部、发改委部分官员的奔走呼吁,一直到今天财政部、央行出台政策,"组团"救市的阵容越来越强大了。楼市中的既得利益集团,在关键时刻,展示出了强大的力量。那么,应该如何解读相关政策的调整呢?

  从内容来看,降低契税和免征印花税、暂免征收土地增值税,有利于降低住房的建设成本和交易成本,有利于促进房价的理性回归。同时,"加快廉租住房建设,加大实物配租力度",也有利于扩大住房供应,促使房价的理性回归。但是,在具体执行过程中,却存在明显漏洞。根据央行10月22日晚上出台的规定,"金融机构对客户的贷款利率、首付款比例,应根据借款人是首次购房或非首次购房、自住房或非自住房、套型建筑面积等是否系普通住房,以及借款人信用记录和还款能力等风险因素在下限以上区别确定"。

  问题是,商业银行在逐利的驱使下,是否愿意是否有动力对"借款人是首次购房或非首次购房、自住房或非自住房"进行区分呢?商业银行是否愿意并且能够承担得了由此增加的成本呢?尽管央行规定,"对非自住房、非普通住房的贷款条件,金融机构适当予以提高",但是,在各商业银行对业绩的追逐依然强烈,市场的竞争比较激烈的情况下,这项规定得到执行的可能性微乎其微。政策给一些人画了一个美丽的大饼,而给另外一些人一个真正的大饼。

  另一方面,有关部门提出"加快廉租住房建设,加大实物配租力度",但这项政策能否落实到位是一个未知数。而且,这一政策发出的信号很容易被相关利益主体误读,一些开发商会重新拒绝打折、降价,一些地方政府会拒绝降低土地出让金收入,这些利益主体会继续带着暴利和掠夺的心态与民众博弈。这将使房价刚刚出现的调整迹象暂时被中止。由于我国住房交易量下降的根源是房价远离了民众的实际购买力,如果房价不跌,交易量萎缩的状况很难有明显的改变——短期看或有所回升。如果开发商误读这项政策,有可能暂时阻止房价的自然调整,使房价出现一个短暂的回光返照般的快感,使泡沫进一步累积,而这必将引发破坏性更强的调整。这是值得警惕的。

  由于房价连年上涨,住房的供求关系已经发生明显变化。高房价不可能维持下去。有些很像开发商的官员经常说推动房价上涨的是刚性需求,后来我发现这些人不学无术,根本没有弄明白什么是刚性需求,或者说,他们是把刚性需求与潜在需求混为一谈了。所谓刚性需求,是相对于弹性需求而言的,是指商品供求关系中受价格影响较小的需求,或者说,对价格不敏感的需求。当住房远离民众实际购买力的情况下,民众对价格是非常敏感的,此时的价格严重扼杀了消费,使得潜在的需求无法变成实际需求。

  目前,由于房价高企,能够买得起房的人越来越少,潜在需求无法得到购买力的支持。另一方面,住房供应却在急剧放大。我在上篇文章中举了北京的例子:根据媒体的公开报道,今年下半年,北京市大量的保障性住宅将陆续供应市场,预计总供应量将达600万平方米、7万套;与此同时,今年新增供应市场的普通住宅面积大约1800万平方米,15万套。加起来已经是22万套,如果再加上此前没有售出的存量住房,及炒房客由于预期房价下跌抛向市场的住房,北京市场的存量住房在下半年将远远超过30万套,而北京上半年的住房销售才3万多套!供大于求的趋势日益明显!

  有人会说,北京是全世界的北京,全世界都到北京买房。这是一种类似于夜郎自大的无知下的荒唐幻觉。如果了解国外同类城市的宜居状况,就不会对北京的宜居性作出如此离谱的判断了。

  实际上,北京的房价在形势逆转的情况下更缺少支撑力。我们知道,北京是政治权力中心,许多单位仍然在建福利房,他们根本不用到市场上买房。支撑北京房价的最重要的力量是山西等地的炒房客,这些炒房行为在房价上涨预期发生变化时会消失,跟风性购房也会消失,投资性住房也大幅减少,只有急于结婚的夫妇的需求减幅会小一些。而本应成为购房主体的北京居民,由于房价太高,已经被边缘化。联合国和世行规定的房价合理标准是,房价为家庭收入的3到6倍,而北京四环内房价已经是北京人均收入的30倍以上。根据9月24日,中国人保资产管理公司发布的报告,中国的房价是有史以来泡沫最严重的时期——中国楼市的"泡沫"程度甚至远远超过了1991年的日本和1929年的美国,更是超过了1997年的香港和次贷危机爆发前的美国。

  因此,北京市场所谓的"特殊"性,并不能掩盖其泡沫严重的状况。北京的状况类似于现在的深圳,在未来的某一时刻,北京的房价会像深圳的房价一样,步入自由下滑轨道。在供求关系逆转的情况下,什么力量也难以阻止它。由于房价高企,蚕食民众购买力,支撑房价的基础已经不复存在。在这种情况下救楼市,不仅会恶化住房民生,令公众寒心,而且,会给中国经济带来更大的伤害。由于对未来的房价预期已经发生变化,试图通过救楼市来维持高房价的企图是不可能得逞的,也不可能促使成交量的上升(尽管短期有这种可能性),并且,高房价也不可能维持下去(尽管有极其短暂的回光返照的可能)。实际上,各方迫不及待救楼市的焦躁感,正反映出他们对楼市即将深度调整的恐惧和担忧,民众不是傻子——过去曾经是,现在不再是了。以掠夺和蚕食民众财富为基础搭建起来的房地产繁荣,在民众觉醒之后,也已经走到了穷途末路。中国经济要健康发展,必须从房地产的绳索下走出来,让房地产变成有益民生而非损害民生的产业,变成微利而非暴利的产业,将被高房价蚕食的消费释放出来,让民众久违的笑容回到心中,让年轻一代被住房捆绑住的理想和奋斗精神解放出来,找回被摧残的信心和活力!

  于2008年10月22日

--~--~---------~--~----~------------~-------~--~----~
您收到此信息是由于您订阅了"中国报道周刊"邮件杂志。
要订阅此邮件,请发邮件至 chinaweek-subscribe@googlegroups.com
要退订此邮件,请发邮件至 chinaweek-unsubscribe@googlegroups.com
投稿信箱:chinaweekly@gmail.com ,请在标题处注明"投稿"字样。
感谢您订阅并阅读"中国报道周刊" [ www.china-week.info ] 电子杂志!
-~----------~----~----~----~------~----~------~--~---

杜兆勇:司法的进攻性使我深怀忧虑

  ——回应南都双十社论《放开毒奶诉讼确立司法公信》

  近来,近年来,来自司法的进攻性越来越强了,我对此深表忧虑和不安。这不是法治,因为法治不是进攻性的,而是保守主义的,对上对下都是保守主义的,这样才可能乐为上层和下层接受并不会感到恐惧。英国法治的权威正是来自王权,是得到王权认同并从中拆分出来的。

  进攻性的法治因着这个路径建立起来也将转瞬间被毁弃,就像赤化运动摧毁私有制一样,就像法国大暴乱摧毁民主制一样,就像推翻一人暴政迎来多数人专政一样。我提醒法律共同体注意,不要因着自己擅长法律而发动攻击。怀璧无罪,犹可自赏;身怀利器,杀心自起。法治不是武器,尤其不是进攻性的武器,而是和平的力量。中国不需要、从来不需要"变法",变法自古没有善终,始终需要的是"法变"。

  你们不能改变历史的轨迹,你们不能改变我们的信仰,不能改变我们的传统,就像我们不能改变我们的肤色一样。今天的中国,需要龟井胜一郎一样的人物来坚持自己的传统,否则我们将失去一切。你们遭遇的阻力不是来自政府,而是来自你们自己的文化,你们不可能送法下乡,如果田野不需要法律的话,你们敢说中国的田野像美国需要土地测量员一样需要你们吗?法律不可能被送给,甚至不能被人为牵引,只能被信仰,这要靠长期的培养。这种培养需要自然的环境,急风暴雨式肯定不能奏效。这样的进攻,到后来连你们自己都会被葬送掉,就像知青总是在诉说痛苦一样,就像中国历代改革家在诉说痛史一样。革命总是悲剧,到头来都是悲剧,因为这不是正常人所要求的,因为它摧毁了一切法统,摧毁了一切正常人的生活。尤其对中国这样一个无法分清革命和暴乱的国家,外在的一切变革都是她不能接受的,都不可能成功,如果成功那么灾难就会更大,就会像今天一样,法治成为虚无,因为大功不是靠法治建立起来的,自然不会对法治充满敬畏。在不能建立土地私有制的时候盲目建立土地私有制,也将会被新的赤化运动所摧毁,十七届三中全会显然注意到了这一点。自然生长的秩序才是美的,稳固的。

  事件营销,捆绑公共事件进行法律行动,很快你们就会溃不成军,因为你们不是在提供法律服务,而是在搞社会运动,这是死胡同。请你们仔细回忆一下美国公益诉讼是怎样进行的?也请传媒的精英回忆一下自身在公共事件中的定位是否失衡?近的不妨可以回忆一下宝岛的杂志运动是如何在社会转型中发挥作用的。

  一些人,甚至今天最进步的报纸也在呼唤大审,呼唤集团诉讼,请你们仔细看一下条件是否成熟?拿韩国和台湾地区过去的大审来看,我看为时尚早。过去我们过于强调维辛斯基式的审判,过于强化审判者的意愿,通常没有考虑或很少考虑到被审判者的接受能力和意愿,这不是审判,只不过是胜者对败者的清算。

  到今天为止,中国仍然是一个内核式的国家,一切外延式扩张都对她毫无用处。唯一可行的道路,就是内核能量的聚集,这是中国式的核反应,是自然的裂变,一切外在的氢弹都无法引爆她,也不可能引爆她。甘地放弃律师的职业,拿起印地民族魂,他成功了。别的道路对他来说都是死路,我指的是煽动暴力或所谓的变法,倘若他个人侥幸成功,对印地整个民族来说将是莫大的灾难。我们再来看韩国转型之父朴正熙,其著作充满了不容置疑的对本民族的绝对认同。我们再看战后日本历届首相的著作,哪一个又是例外呢?

  防守式的法治对这个民族心理不会形成打击,反而是可以接受的,这也是唯一可行的法治进路。法治应该给我们带来的是安全,而不是被视为异己力量。法治精英群体必须内在地寻求生存之道,这可能要付出很大的代价,可能在很长的历史时期法治都不能进入社会主流,中国在相当长的历史时期都是大政治小法治的国家,这是由人治到法治的艰难抉择。不求急功,不逐近利。修我山河,日久见功。

  当你看到更高层次甚至最高层次的人在日常生活中使用法律,那是法律真正发挥作用了,很遗憾我还没有看到这点。这说明我们这个民族骨子里的法治是有限的,未来我们这个民族的法治也可能是比较有限的,这一点可能类似于今天的日本,东方民族之法治国家大体现在也是类似的情况。

  自我之外不会产生权力,也无从产生权利,这是法哲学的常识。法治不可能完成不是她的任务的任务,更不可能超额完成任务,不必使其超载,负重必不能致远。为了使悲剧不再重演,我呼吁慎重对待司法的进攻性。

  中国民主建国会会员

  北京市京鼎律师事务所顾问

  北京联合大学应用经济与管理研究所研究员

  作者MSN: xiaomiandu(at)hotmail.com

--~--~---------~--~----~------------~-------~--~----~
您收到此信息是由于您订阅了"中国报道周刊"邮件杂志。
要订阅此邮件,请发邮件至 chinaweek-subscribe@googlegroups.com
要退订此邮件,请发邮件至 chinaweek-unsubscribe@googlegroups.com
投稿信箱:chinaweekly@gmail.com ,请在标题处注明"投稿"字样。
感谢您订阅并阅读"中国报道周刊" [ www.china-week.info ] 电子杂志!
-~----------~----~----~----~------~----~------~--~---

林云海:司法史上的最大笑话

  随着上海袭警案尘埃落定,一个司法史上的最大笑话诞生了。

  一个精神正常,且二十几年来一直遵纪守法,堪称楷模的人,仅仅因为警察依法盘查就对警察的同袍大开杀戒以作报复,照此推断,那精神正常的十三亿人岂非都是潜在的凶手?

  在判决书中,警察没抠打过嫌犯的"事实"作为嫌犯有作案动机的证据,被一而再,再而三地强调。嫌犯没被警察抠打过竟然成嫌犯有作案动机的关键证据了,天,看来这事千错万错就错在警察当日没抠打嫌犯!

  控方说警察没抠打过嫌犯,恰好可以作为嫌犯辩称没想过要杀人的佐证,而嫌犯指控警察抠打过他,又恰好可以作为控方指控嫌犯起意行凶报复的佐证。天,不是我不明白,实在是这个世界太变态!

  一审时,是嫌犯传说中的母亲替嫌犯请的辩护律师,一审后,该辩护律师也成传说中的了,怀疑大家可能是白日见鬼了!

  二审时,嫌犯自己请的律师声称嫌犯有精神病,看来要不是嫌犯有精神病,就一定是嫌犯请的律师有精神病了!

  嫌犯不等于就是真凶,为什么没按无罪推定原则,第一时间怀疑戴面具者非嫌犯本人,倒是无论是嫌犯传说中的母亲请的传说中的律师,还是有精神病嫌疑的嫌犯自己请的有精神病嫌疑的律师,都第一时间预设了嫌犯就是真凶?连嫌犯的辩护律师都这么先入为主地排除嫌犯因为适逢其会而被人利用,被人嫁祸的可能,是不是太不合常规了?

  控方所坚持的案件背景跟他们所需要的作案动机自相矛盾,再加上案件情节上的诸多疑点,如7秒杀4人之类的,如果嫌犯能请到对他有利的辩护律师,本来是大有可为的,为什么他偏偏就请不到一个能恪守无罪推定原则的辩护律师呢?难不成那些能恪守无罪推定原则的律师都死光了?

  一边对支持嫌犯的社会大众承诺公开、公平、公正,一边为保险起见,嫌犯自始至终都被一心欲置其死地的各色人等包围着,为了让嫌犯只能坐以待毙,甚至不惜弄出拒绝让嫌犯证人出堂作证,拒绝嫌犯与控方证人对质的闹剧,这是何等的司法奇观?

  当然,最诡谲的还是,为什么嫌犯的母亲会成传说中人物,连同接触过她的律师后来也成传说中人物?莫非嫌犯的母亲是鬼魂,而且还是那种会将活人变鬼魂的凶灵?

  终审判决出来了,回过头去看,赫然发现,那个被抓的造谣者第一时间造的谣,仍然是到目前为止唯一一个符合逻辑的"真相",是不是很有讽刺意味?

  2008年10月22日

--~--~---------~--~----~------------~-------~--~----~
您收到此信息是由于您订阅了"中国报道周刊"邮件杂志。
要订阅此邮件,请发邮件至 chinaweek-subscribe@googlegroups.com
要退订此邮件,请发邮件至 chinaweek-unsubscribe@googlegroups.com
投稿信箱:chinaweekly@gmail.com ,请在标题处注明"投稿"字样。
感谢您订阅并阅读"中国报道周刊" [ www.china-week.info ] 电子杂志!
-~----------~----~----~----~------~----~------~--~---

Tuesday, October 21, 2008

丁学良:利益集团绑架国家政策

  中国改革开放30年来,政治领域里最重要的进步就是逐步的制度化。它最突出的体现就是最高政治权力的交接越来越按照事先规定的程序进行,有一个大概的时间表。这就是说,中国的老百姓越来越肯定地知道,大概到哪一年,在开什么样的大会时,什么样的领导位子将会传给谁。

  这种制度化虽然不是民主化,其历史意义却不能小看:这样的制度化不仅是1949年以后在***的体制下,在中国二千多年的历史上都是很重要的。因为中国历史上的基本状况就是:皇帝不能退休,因为皇帝是天子。他要么是在位子上一直坐到死,要么被人推翻、改朝换代。

  从1990年代末以来,正因为有了最高权力交接的制度化,以及与此相关的重要会议的定期化(这也是制度化的一部分),就使得在中国社会里面,每逢新一届高层领导接班前后,或有什么重要的会议召开之前,公众就会有很多的期待。期待什么呢?期待有什么重要措施出来,期待即将出来的政策更加附合他们的利益;一句话,民众期待着"大动作"出台、改革开放政策有"大的突破"。

  在中国的政治生活中,这已成为一种不断重复的期待。可惜,与这个不断重复的期待对应的,就是不断的失望。过去这些年来,每当高层有人事变动,中国就会有各种各样的传言;等到权力的转移完成、新领导班子接任,或重要的会议结束了,大部分时候中国民众的大多数又相当失望。

  这种现象折射了一个深刻的问题,即中国的民众对于每届新领导的政策创新的期望,大部分时候都太高,对重大的改革开放措施的出台都期待过高。期待过高的原因,是它们建立在一个根本的忽视上,即忽视了在改革开放的30年进程中,中国的政治和行政系统里面,已逐步形成了一些相对稳固的特殊利益集团。这些特殊利益集团一开始时,力量还不够大,对整个的改革开发大局势还看得不很清楚,但是时间长了,他们就看得越来越清楚了。如今,他们已经能非常清楚地知道在什么时候、在哪个部位上做什么和怎么做、讲什么和如何讲,才能使自己集团的特殊利益相对最大化。

  我仍记得15年前,我一位在体制内做事的朋友说的一番话。我出国留学后第一次回国,聊天时这位朋友讲:"你出国快10年了,回来以后对中国问题的观察可能要换一副眼镜了。你出国时,还是改革开放初期,大的争论多是和意识形态相关,现在不同了,大家越来越搞清楚自己的实际利益在哪儿,所以现在的矛盾都是不同的特殊利益集团在搏斗,意识形态问题变得很次要。"

  这句话现在回过头来看,真是一个非常清醒的明白人的观点。当然,现在有这种认识的人越来越多,但在1993年秋就有这样的看法,确实是判断准确。

  我的这位朋友当年的判断是站在体制内经验的立场上获得的,如果我们从理论的角度分析,会有更深刻的启发。我在读博士时读过的书里,有几十本给我的印象特别深,其中一本,是美国马里兰大学讲座教授奥尔森(Mancur Olson)的 The Rise and Decline of Nations,《国家的兴起和衰落》,1982年出版。他这里用的"国家"不是state(国家政权),而是 nation,表达最符合我们中国人定义的国家,既包括政权,也包括人民。这本书出版两年后即获得美国政治学会的大奖,也吸引了诸多学者的关注和书评,其中就有获得诺贝尔经济学奖的萨缪尔森,和以"寻租理论"而出名的经济学家 G.Tullock .

  这本书的要点是,任何一个国家,只要有足够长时间的政治稳定,就会出现特殊利益集团,而且,它们会变得越来越明白、成熟、有技巧。然后它们就会对这个国家最重要的公共政策,国家的经济发展、社会发展、政治机器,尤其是行政和法律,会越来越知道该怎样操纵,懂得在操纵时怎样找到好的理由。由于他们的技巧越来越娴熟,因而获得的利益也就越来越持续、越多。最终慢慢导致这个国家的经济、社会、行政、法律等方面的体制、政策、组织,变成最符合特殊利益集团的安排,使得该国发展的新动力越来越被抑制,各个部门越来越僵化,这必然导致国家的衰落。

  此书的案例非常丰富,包括英国、美国,以及二战前后的德国、日本。今天,如果把奥尔森的理论运用到对中国改革开放30年来某些大的方面的观察,也是非常契合的。

  毛泽东时代从1949年到1977年,在中国很难找到政治经济学意义上的特殊利益集团(有一个例外,以后再专文论及),因为毛不让国家体制稳定,过几年就搞一次运动。毛的运动伤害的人太多,必须否定,但客观地讲,这种没几年就翻天覆地大动荡一下,确实不易形成稳固的特殊利益集团。当然,有人会说毛自己身边也有一个利益集团,但毛不是政治经济学意义上的利益瓜分者,他是最高统治者,两码事。

  从政治经济学的意义上讲,特殊利益集团只有在相当长的政治稳定性之下,才能慢慢形成巩固起来。中国进入邓小平时代,大的动荡越来越少,尤其是1989年风波以后,保持了20年的基本政治稳定,为利益集团的形成提供了大好气候。

  任何一个在中国工作了一段时间的人,只要有一定的观察力,就会数出来有哪些特殊利益集团。比如说,在中国常听到水电系统是重要的利益集团,它强大到了不仅把中国的大江大河,而且连中等的江河,都圈过去了,建电站大坝,每个项目都有几亿、几十亿、几百亿元的资金。许多中国人也能讲出来谁是该利益集团最重要的代表,有前水电部长、前总理等,当然还有那些总是设法找到科学技术的"理由"来为该集团上项目论证的"专家"们。

  此外,在这20年中新出现的房地产业,也是一个特殊利益集团;能在中国做房地产的都不是一般的人,因为土地资源非常稀缺,特别是在大城市。

  更不要忽视,中国的计划生育系统也是一个特殊利益集团。中国的人口老化非常快,国内外很多学者测算,到了2030年,如果目前人口控制的趋势不变,中国的在职劳动力和退休人员之间的比例,会出现根本的转折点,上班人口支持不了退休人口的负担了。既然已从数据模型上测算出来,距离那个转折点也就是2030年,还有一代人的时间,那现在就应该对计划生育政策进行重大调整,乃至废除。国际上很多研究证明,一个社会要想长期有效地对生育实施控制,最文明的办法是大幅度推动免费的基础和中等教育,尤其是在农村和妇女中间——世界上凡受过中等或更高教育的妇女,就会自愿减少生育。这远比中国现在采取的强制手段好得多,后者导致了很多悲剧的发生。强制的人口控制,也导致了男女失衡。

  但是,为什么在其他国家和地区被证明有效的以普及免费教育促进自愿节制生育的政策,没有被中国政府所接受?原因就是"计划生育"政策在过去几十年中,已经造成了一个特殊的利益集团——全国至少有几十万的干部,或者更多,就是靠着"计划生育"当官、掌控钱和权。

  在中国,人们多半能讲出那些特殊利益集团之后,各自有哪些人脉?因为每个利益集团都不只需要在经济资源上运作,更重要的是要有政治上的保护。特殊利益集团必须是政治资源与商业资源的结合体。

  今天中国的普通公民,哪怕对这些特殊利益集团再不满,也没有办法对付。而特殊利益集团绑架公共政策特别是国家的发展政策后所造成的负面结果,却是要全社会、尤其是弱势群体去买单。利益的大头是他们承包,而代价的大头却主要是普通民众承包。因此,在这样的格局下,每当高层领导换届、重要会议举行时,中国的公众就会对"出台新政策"、"推出好措施"有很高的期待,但这类期待往往很快就变成失望。

  客观而言,特殊利益集团并非中国独有,这是进入工业化、商业化之后,人类社会普遍遇到的现象。在美国、西欧的体制下,也可以列举出一些利益集团,比如美国与石油有关的、与金融业相关的利益集团等。在美国的特殊利益集团中,被人们指责最多、主要是被美国的中左派咬着不放的,是军方-产业集团,这个利益集团总是渲染别国的军事力量在突飞猛进,对美国的安全提出了挑战。军产集团只有不断把针对美国的军事威胁讲得很大,才能在大饼中分到更多的份额。

  我本人认定,在美国另一个大特殊利益集团是律师,该群体虽然没有军产集团显眼,但对美国社会潜移默化的影响更大。因为美国是一个法律至上的社会,这是它的长处,法律是如此重要,所以吸引了很多聪明人进入这个领域。当律师的也可以从政、从商,都有非常明显的优势。

  虽然在美国、西欧也存在特殊利益集团,但它们的大环境体制与中国的非常不同。在美欧的体制下,那些利益集团虽然可以影响法规政策,却没法一手遮天。第一,没有哪个特殊利益集团可以长期操纵选举行政首脑的全过程,尽管会影响它。否则,我们就无法解释美欧的全国大选中,常有异军突起,比如目前的奥巴马,就是明显的例子。

  第二,特殊利益集团也无法一手操纵全国议员的选举,尽管当中确有一部分是它们的游说者,但它们不可能把国会的两院操纵在手。这就是为什么美国有关军产利益的政策辩论时,两边吵得翻天覆地,有利于军产利益的方案也会被否决。

  第三,特殊利益集团也不可能一手操纵全国的媒体,尽管会影响其中的一部分。没有一个利益集团能在美欧的体制下,控制全国所有的重要媒体——公共政策辩论的平台和揭发官商勾结的战场。比如在美国,两位诺贝尔经济学奖的得主,斯蒂格利兹和克鲁格曼,都把在主流媒体上批评小布什政府的内外政策,当成自己作为公共知识分子的要务,其批评的力度,连很多欧洲学者都觉得太猛烈了。

  第四,美国和西欧也是全球化程度非常高的地方,始终处于激烈的国际竞争。无论从历史还是从理论看,一个介入高强度多方面国际竞争的国家,其利益集团时时会被迫作出妥协。

  上述四种制约,使得美欧的特殊利益集团,并不能长期绑架国家的政策和发展战略,尽管会影响一时或一处。然而,这些制约条件在中国现有体制下,要么不存在,要么非常脆弱。这才是值得我们高度关注和担忧的理由。

  中国的行政领导,不是经过公开透明的程序竞举出来的。中国的人大和政协委员也不是民选出来的,各级人大里面一半以上的委员都是现任的或刚退休的官员,这给特殊利益集团巩固自己的网络创造了良好的条件。同时,中国尽管有很多媒体在一些问题上能揭露部分真相,但在大部分时候和大部分重要问题上,受到全国一致的有效控制。

  相对令人鼓舞的变化是,中国在这30年中的国际化趋势,比以前有了极明显的进步。在这个领域,有时会把特殊利益集团试图一手遮天的状况戳一个洞,露出一缕光线,甚至迫使它们在某个具体问题上不得不退让屈服一下,使中国社会的整体利益得以进步。比如,中国的卫生系统也是特殊利益集团,SARS"非典"出现初期还想一手遮天,结果是国际化的原因,它经由香港传到多国,才导致失责官员撤职、公开抗疫的良性局面。这次的三鹿奶粉也差不多,要不是新西兰总理让其驻北京的大使馆跟中国政府高层把事情戳破,隐瞒还可能延续下去。

  所以,我强调的是,那些普遍存在于美欧的三个制衡因素,在中国要么不存在,要么很脆弱,惟有国际化还能发挥较大作用。

  我们回头看一下相关的历史。在前苏联,最大的利益集团就是军产集团,它把国家的政策和发展战略绑架到什么程度,绝大多数苏联人并不清楚,甚至连戈尔巴乔夫一类,在没当上最高领导之前,也差不多。戈已当了好几年政治局委员了,都不知道苏联的实际军费是多少。一直到他当了总书记后,才看到实际的军费是官方公布数字的近4倍。而到那时他才知道,这个真的数字,只有总书记、总理、国防部长、计划委员会一把手才清楚,其他政治局委员都得不到真情。所以戈当了总书记后,就得出一个简单、清醒的结论:苏联必须终止和美国的新一轮军备竞赛,凭着苏联的经济实力再和美国搞下去,就会把国民经济完全拖垮。

  从目前解密的资料可以看出,当年苏联军费为何能在那么长的和平时期保持那么高,基本原因就是特殊利益集团——用当事人的回忆录讲,他们控制了最高领导人的耳朵和眼睛——苏联没有自由媒体,也没有多党竞争,议会也不可能进行公开辩论,所以只有内部信息渠道,这个渠道是被军产利益集团所控制的。送到最高领导层耳朵和眼睛那里的信息,很多是夸张或伪造出来的,诱使高层在重要政策上,长期严重偏向军产集团。苏联的垮台有多种原因,但从1993年到现在解密出来的资料看,特殊的军产利益集团对国家发展政策的绑架,使其在军备竞赛路上全速奔跑多年,是垮台的一个基本原因。

  当然,这完全不是说今天的中国和当年的苏联一样。但在中国的体制下,在相关制衡条件缺失的前提下,即使新一届领导人也想老百姓之所想,意欲有所作为,当他们接班之后,想推出一些有开创性的举措来使国家更良性发展,使政策更公平、更有利于国家民族的整体利益时,他们手中都不具备能够对付强大的利益集团、迫使其做出重大让步的权威。

  毛泽东当然有这样的权威,所以他隔几年就翻天覆地来一下。毛之后,只有邓小平有类似的权威。我们再回顾一下,改革开放初期,只有邓才能让中国的军费控制在相对低的水平,并大幅度裁军。没有邓那样的权威,任何人都不可能迫使军队、军工做出那么大的让步,释放出更多的资源到中国的民生与经济发展中去。

  1989年夏秋之后,邓越来越不过问具体的政策。那时候成长的利益集团,他也不怎么去干涉了。之后,这些利益集团慢慢地愈益强大。在未来这些年里,除非出现非常情况,使任何领导人用老办法都不能有效处理,只能推出非常手段来解决非常的挑战——只有到那时,新的、高度的权威才能形成,才能迫使特殊利益集团大大让步。

  目前的中国高层确实有不同于过去的施政设想;再过若干年,中国的高层领导班子又要换届了。我觉得,现在的和下一届的领导人,即使他们内心里想做一些大动作的改革,但是因为他们尚不具备像1980年代初邓小平那样的权威,就没有办法迫使强大的利益集团做出大的让步。这将是未来很多年里的基本格局。

  所以,要想使得中国不至于国家的发展政策、公共政策在太多的时候被特殊利益集团"绑架"得太过分,我们只有坚决稳步地推动中国进入更多方面的国际竞争,这才是比较实事求是的思路,比较现实的选择。

--~--~---------~--~----~------------~-------~--~----~
您收到此信息是由于您订阅了"中国报道周刊"邮件杂志。
要订阅此邮件,请发邮件至 chinaweek-subscribe@googlegroups.com
要退订此邮件,请发邮件至 chinaweek-unsubscribe@googlegroups.com
投稿信箱:chinaweekly@gmail.com ,请在标题处注明"投稿"字样。
感谢您订阅并阅读"中国报道周刊" [ www.china-week.info ] 电子杂志!
-~----------~----~----~----~------~----~------~--~---

梁丁:“杨佳案”的赢家是谁?

  上海袭警案,演化到今时今日,公众看到的是一个多输的结局。

  审判程序上的明显瑕疵,辩护律师的问题,是否公开公正审理的问题,广受公众和舆论诟病,这些都让本就信誉并不上佳的司法系统,受到了民众更严厉的质疑。

  杨佳作为行凶者,杀人嫌疑犯,也因为程序正义的瑕疵,并没有完全享有宪法和法律赋予其作为一个嫌疑犯的不可剥夺的权利。

  辩护大律师,无论是谢有明还是翟建,两人在全国民众面前信誉扫地,丧失职业精神,沦为大多数民众眼里的无耻无良的"律师典范"。

  杨佳的母亲,消失不见这么久了,真是个奇迹,杨佳的父亲和阿姨,悲凄的祈求律师和司法机关,能够给予杨佳"公正"的对待,却只是镜中水月。

  六名被杀警察及其亲人家属,几乎被遗忘,或沦为警察机关的同构物,甚少有人对其同情,可以想见,仇恨已经在其家人和孩子心里蔓延。

  其他的执法者,内心肯定充满憋闷,死的是自己人,可是杀人者却受到了广泛的同情,民众依然还怒火中烧,矛头指向的仍是警察。

  高度关注此案的民众,希望杨佳能够得到合乎程序正义的对待,以加强自身对执政者和政府的信心,以及大大小小的进行呼喊奔告的有识之士,希望改善目前的高度绷紧的体制,建设法治社会,达至和谐,无疑也受到了重挫。

  即使将事件拔高到执政的合法性而言,其加深了民众与政法系统,司法系统的对立,扩大社会裂缝,这对于旨在打造服务型政府,完善法治,建设和谐社会的执政党,无疑也是一个很大的"利空"。

  说到这里,自然就产生了一个大问题,公众看到的是,大家都输了,那究竟是谁在其中"盈利"了呢?所谓真相的价值,正在于此,倘若真相一样如同迷雾般遮掩,我们就只看到,这块土地竟然能够炮制如此奇案,一个"所有人"都输了,没有"赢家"的大事件!因为我们看不到究竟谁是"赢家"。

  若有"赢家",则我们得感叹于这个"赢家"力量之浩大,非但可以操控执法和司法系统,更不可思议的是,可以在一场公众看到的多输的事件中,极好的藏匿自己,不露庐山真面目。

  若无赢家,则我们就得感叹于其依赖体制运转的堕落惯性,竟然可以沦落于斯,运转出"专门不利人,竟然不利己"的大事件出来,如此,则可以判断,其执政效能不足,竟然到了何等乏善可陈的地步?

  杨佳案有"赢家"嘛?若真相一日不完整浮出水面,这还只能是一个"天问"!

--~--~---------~--~----~------------~-------~--~----~
您收到此信息是由于您订阅了"中国报道周刊"邮件杂志。
要订阅此邮件,请发邮件至 chinaweek-subscribe@googlegroups.com
要退订此邮件,请发邮件至 chinaweek-unsubscribe@googlegroups.com
投稿信箱:chinaweekly@gmail.com ,请在标题处注明"投稿"字样。
感谢您订阅并阅读"中国报道周刊" [ www.china-week.info ] 电子杂志!
-~----------~----~----~----~------~----~------~--~---

Monday, October 20, 2008

薛涌:全球经济衰退给中国提供的机会

  华尔街的危机,已经演化成全球的金融恐慌。越来越多的迹象表明,全球经济将陷入衰退。七国集团首脑已经表示采取联合行动,拯救这次的总崩盘。中国虽然不在七国集团之内,但作为世界第三大经济体,也格外引人注目。西方国家盯着中国两万亿美元的外汇储备。中国出手救市的呼声,在海内外都渐渐升高。《金融时报》最近发表一篇文章,竟然狮子大张口,开出五千亿美元的中国救市价码。理由是美国是中国最重要的海外市场之一,中国不能看着这个市场的崩溃而见死不救;救市旨在维持中国的出口势头,符合中国的长远利益。

  在全球化的经济体系中,这样的推论并非全无道理,可惜过于天真。还是不久前《华尔街日报》发表的一篇文章比较冷静。该文回顾历史,称二战后英国作为获胜国,其金融体系已经被拖得精疲力尽,最后是美国出来救局,条件是英国出让其多年经营的殖民地的利益。如此一来,大英帝国和平解体,美国主宰了全球。难道历史又到了这样一个权力交接的时刻吗?显然还没有。美国需要外国资金的进入,但是其市场并不完全开发,特别是对"主权基金"戒备重重,没有足够的动力请足够的外资进入。中国一来没有力量去拯救华尔街,二来把钱用在这个地方也不符合中国的利益。

  不过,这次金融恐慌乃至所导致的全球经济萧条,确实也给带来了机会。毕竟,中国过去四分之一的经济增长,使国家有巨大的财政盈余和外汇储备。拿着这笔钱,就应该想着"股神"巴菲特那句著名的话:"当别人贪婪时我们恐慌,当别人恐慌是我们贪婪。"意思是,当形势大好、股市飙高时他担惊受怕泡沫崩溃;当股市跌底时,他则看到的低价买进的赚钱机会。

  买进的机会在哪里?我不禁想起十几年前刚到耶鲁读书时在校园参观的情景。当时我看着学校中心图书馆的雄伟建筑以及堂皇的研究生院惊叹不已。这些建筑的气象,几乎已经盖过了"老校区",成为学校的代表性景观。听导游解释,这些建筑,都是大萧条时所建。最初的计划不过是盖个图书馆。可是,因为大萧条时期价格实在便宜得出人意料,盖完图书馆后预算里还剩了一大笔钱,索性一鼓作气把钱花完、再盖个研究生院,使学校在以后的几十年受益无穷。在正常的经济环境中,这些建筑因为过于庞大考究,连维修都构成了巨大的财政负担,使学校不得不一拖再拖、四处化缘。我读书时正赶上学校为此发愁。由此也不免想到:没有大萧条,也许校园就没有今日的这种气派。

  这一例子虽小,却直观地向我们展示了经济衰退给中国提供的机会。经济衰退的一个直接后果,就是通货膨胀的压力减小,从石油到金属矿产等等能源和原材料价格都急剧下跌。而中国还属于发展中经济,许多基础设施建设远没有完成。政府受益于前几年的经济强劲增长,手里还有可观的财政盈余。现在正是个为未来的发展创造条件的机会。

  怎样利用这一机会?我看主要有两点。一是建设必要的基础设施。一是完善医疗保险、退休金等社会保障制度。

  要知道,能源和原材料价格的下跌,仅是世界经济衰退的短期现象,并没有根本上改变长时段的供求关系。当世界走出衰退时,中印巴等发展中经济可能会展开新一轮的跃进。能源原材料的价格可能比今年早期顶峰时期还要高出许多。中国发展所需要的基础设施,现在正是个廉价建设的机会。现在不建,日后的造价就可能翻倍。

  同时,在建设这些基础设施时,也必须把日后经济反弹后的成本计算进去。比如,现在油价降了下来,车相对便宜了。这很容易给人一种幻觉,夸大汽车发展的前景。殊不知,如今大体天下太平,原油供应稳定。日后经济恢复,产油国再发生若干动荡,原油价格从现在每桶九十美元以下的水平跳到二三百美元也绝非天方夜谭。到时候,一辆SUV灌满一箱油要一千人民币以上。在这种价格上,汽车社会能维持吗?所以在我看来,趁着现在低价的机会,中国不仅要大力推动基础设施的建设,而且要集中精力发展过去一直滞后的公共交通体系、铁路体系、再生能源体系。

  社会保障系统则是中国长期发展的另一块心病,既关乎社会稳定,又涉及国内市场的规模。现在中国的经济过分依赖出口,国内市场还十分疲软。这就使中国在世界经济衰退面前缺了一项自卫的武器。内需不足的原因,一是老百姓没有从经济发展中普遍、充分地受益,导致消费能力滞后;一是因为缺乏基本的社会保障系统,使人们手里有钱也不敢花,要存起来以备不时之需。美国这次的危机则基于相反的原因,那就是美国人超前消费已经到了离谱儿的地步。不过,我们也应该看到,超前消费过分固然不好。但这种现象也说明人家的社会保障体系比较健全,使老百姓花起钱来更有信心。

  如果中国有了良好的医疗保险制度,有了坚实的退休金制度,人们生老病死有了基本保障,就有信心把刚刚挣到的钱拿出来消费,使经济增长所产生的资金及时回馈到经济发展中,使中国有强劲的内需,更有能力抵御世界市场低迷所带来的冲击。用中国的钱拯救华尔街的思路,其实是要让中国经济永远依赖于海外市场。从长远的发展眼光看,这正是中国应该极力避免的。要知道,这次金融危机来势汹汹,但过一两年也许就成为历史。中国政府有钱,应该考虑得更长远些,为未来几十年的发展奠定基础。

--~--~---------~--~----~------------~-------~--~----~
您收到此信息是由于您订阅了"中国报道周刊"邮件杂志。
要订阅此邮件,请发邮件至 chinaweek-subscribe@googlegroups.com
要退订此邮件,请发邮件至 chinaweek-unsubscribe@googlegroups.com
投稿信箱:chinaweekly@gmail.com ,请在标题处注明"投稿"字样。
感谢您订阅并阅读"中国报道周刊" [ www.china-week.info ] 电子杂志!
-~----------~----~----~----~------~----~------~--~---

冉云飞:毛泽东一封恶狠狠的信

  四九年后公布了几批战犯,其中有不少是大文化人,如胡适、王云五、傅斯年等人,现在看来,不仅愚蠢成笑谈,也是颟顸而虚弱。四九新鼎后,有许多不及逃,或者仍抱幻想的知识分子,都各自在为自己将来的生存作打算。这种生存无论是怎样的苟存,都应该受到尊重、值得同情。我无意也无权嘲笑任何在专制制度下所作的多种生存之努力,我们回忆历史,是为了对当权者之残酷无人性,制度之无良,加以检讨,结束这种没有真正人权保障的日子。

  这些为自己苟存的打算中,有巴金在文代会上自我检讨的痛哭,有沈从文日夜不安欲图自杀,给国民党上过课的冯友兰自然也深知此中厉害。于1949年10月5日写封信给毛泽东,大意是说,"自己在过去讲封建哲学,帮了国民党的忙,现在决心改造思想,学习马克思主义,准备在五年之内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重新写一部中国哲学史。"(孙琴安、李师贞《毛泽东与著名学者》P306,人民文学出版社2003年11月版)。10月13日,冯友兰收到一位骑着摩托车的军人送来的一封毛泽东恶狠狠的信:

  友兰先生:

  十月五日来函已悉。我们是欢迎人们进步的。像你这样的人,过去犯过错误,现在准备改正错误,如果能实践,那是好的。也不必急于求效,可以慢慢地改。总以采取老实态度为宜。此复。敬颂

  教祺!

  毛泽东

  十月十三日

  这是毛对冯友兰也是对留在中国大陆的知识分子一个下马威,新鼎初得,可谓狰狞毕露。后来毛泽东当然也接见过冯友兰几次,1964年冯友兰作为政协委员被毛泽东接见,回来后即赋诗:"怀仁堂后百花香,浩荡春风感众芳。旧史新编劳询问,发言短语谢平章。一门亲属传佳话,两派史论待衡量。不向尊前悲老大,愿随日月得余光。"真是谦卑已极。但毛泽东这种笑里藏刀的权谋搞法,一直是他百用不疲的。笑容背后的滥用权力,对个体生命的践踏,是贯穿毛泽东斗争哲学的始终的。联系到这一切,联系到冯友兰的颤颤惊惊,对于他四九年后一系列的输诚之辞,以及在文革中写批林批孔文章的所作所为,可以有同情之理解,先理解后批评。翦伯赞自杀(自杀时遗言是"毛主席万岁!万万岁!")、老舍自杀,不少人自杀后,冯友兰特别害怕,于是冯友兰在谢静宜来看他后,他请谢静宜转一首诗给毛泽东:"善救物者无弃物,善救人者无弃人。赖有东风勤着力,朽株也要绿成荫。"自贬已极,只差说自己猪狗不如了。想来冯友兰是永远不可能忘记1949年毛泽东那封恶狠狠的信的。

  但冯友兰虽然在四九年后受到了这样的惊吓和侮辱,在毛泽东已死后,他还是不忘对毛泽东有种近乎惧怕的感情,把恐吓威胁训斥当成"春风化雨"的诗作,继续一贯输诚:

  神州悲痛极,亿兆失尊亲。一手振中华,百年扶昆仑。不忘春风教,长怀化雨恩。犹有鸿文在,灿烂照征尘。(1976年9月9日)

  纪念碑前众如林,无声哀于动地音。城楼华表依然在,不见当年带路人。(1976年9月)

  像冯友兰这样深受独裁重压而输诚的知识分子,自我贬抑自我丑化,而又无所不用其极地歌颂毛泽东的人,绝不在少数。这不仅是作为人的耻辱,也是对汉语的玷污。我的重心不在批评写颂毛之人,而在批评毛及其跟随者所创造的罪恶制度,当然这创造中有颂毛知识分子一份功劳,这是无论如何不能因此抹杀的,所以像冯友兰这样的知识分子是无法摆脱恰如其分的批评的。以后我会陆续将一些著名知识分子的颂毛之作辑录出来,冠以《独裁是如何炼成的》之名,作一番阐释,希朋友垂注与补充。

  2008年10月18日9:02分于成都

--~--~---------~--~----~------------~-------~--~----~
您收到此信息是由于您订阅了"中国报道周刊"邮件杂志。
要订阅此邮件,请发邮件至 chinaweek-subscribe@googlegroups.com
要退订此邮件,请发邮件至 chinaweek-unsubscribe@googlegroups.com
投稿信箱:chinaweekly@gmail.com ,请在标题处注明"投稿"字样。
感谢您订阅并阅读"中国报道周刊" [ www.china-week.info ] 电子杂志!
-~----------~----~----~----~------~----~------~--~---

时寒冰:股市不作为维不了稳

  次贷危机从露出苗头到现在,美国、日本及欧洲各国,一直在忙着救市,尽管救市举措无力阻止次贷危机的恶化,但这种积极作为的态度,至少在重塑市场信心方面,发挥着一定作用。

  中国资本市场需要实实在在的行动,而不是喊口号或变着花样玩新概念。否则,失去根基的中国股市就只能唯美股是瞻,像只蹩脚的跟屁虫。称其蹩脚,是因为它连跟屁虫也做不好,经常是跟跌不跟涨:美国股市涨,我们的股市小跌;美国股市下跌,我们暴跌。由于失去重心,中国股市一直很累地活在美股的阴影下,跟美国股市比看谁更惨很有意思吗?

  实际上,在全球忙着救市的情况下,维持好自己的资本市场稳定本身,就是对全球的巨大贡献。中国股市的稳定本身,就能向世界传递出自信的信号,而这种状态,在当下次贷危机蔓延的情况下,是极其宝贵的。

  作为一个负责任的大国,中国应该首先维护资本市场的稳定,让广大投资者从惶恐不安的阴影下走出来。这种维稳之举,不能一味盯着美欧股市——每当美欧尤其美国股市大跌,我们这里就会出现有关部门紧急维稳的消息。维稳是自己的事情,不是别人的事情,应该把目光盯着自身的问题,而不是随美股起舞,茫然无措。

  管理层多次强调,中国经济依然在健康发展,中国不具备发生次贷危机的条件,那么,监管层是否应该对中国股市惨烈程度世界第一的现状进行深入反思?为何没有发生次贷危机的中国,反而更脆弱?

  中国资本市场需要重塑一种自信,并且,需要把这种自信通过相关政策的调整及对现实问题的根本性解决,传递到每一个人心中。

  监管层多次强调,中国资本市场不缺资金,缺的是自信。问题是,广大投资者的这种自信,是建立在公平的制度之上,是建立在重回报的市场之上,是建立在言行如一、扎扎实实地解决问题之上的,而不是无视问题的存在,甚至,采取与维稳基调相反的行动。

  以大小非问题为例,在股改时的存量大小非问题尚不能很好解决的情况下,新增大小非次第粉墨登场,已经远远超出了股改时产生的存量大小非。这种过于急切的融资行为与圈钱何异?与维稳的宗旨相符吗?

  竭泽而渔的结果,只会令市场变得千疮百孔。

  一组数据充分说明了这一点。美国股市扩容到800只股票,整整用了100年时间,平均每年8只;香港股市扩容到800只股票,也用了33年,平均每年24只。而中国股市扩容到800只股票和1200只股票,分别只用了8年和10年,平均每年100只(截至2008年10月17日,沪深股市已有1661只股票上市)。今年前6个月,我国共有59只新股发行上市,平均每月近10只,而在这一过程中,A股一直处于慢慢跌势中。

  存量大小非、新增大小非及再融资,不断增加着市场的供应,而资金却没有同步增加。中国股市因供求关系的扭曲和失衡,是所有投资者的心病。

  中国股市要走出次贷危机的阴影,首先应该走出自己的阴影。维稳体现在具体的行动中,市场最能感知得到,投资者更能感知得到。一个独立的自信的市场,才能重塑信心,为世界资本市场的稳定作出贡献,也才能赢得世界的尊重。

  监管层应该认识到,不作为永远维不了稳。在全球金融市场动荡不安的大背景下,监管层应该下决心,解决困扰中国股市发展的根本性问题:大小非、提高交易透明度、根除老鼠仓、严惩内幕交易、勒令垃圾股退市、勒令弄虚作假欺骗投资者的股票退市、严格限制新股发行、彻底取消重复征税的红利税、降低券商手续费……这将是重塑市场信心的最重要前提。这不仅是对中国的广大投资者负责,也是对全球资本市场负责。

--~--~---------~--~----~------------~-------~--~----~
您收到此信息是由于您订阅了"中国报道周刊"邮件杂志。
要订阅此邮件,请发邮件至 chinaweek-subscribe@googlegroups.com
要退订此邮件,请发邮件至 chinaweek-unsubscribe@googlegroups.com
投稿信箱:chinaweekly@gmail.com ,请在标题处注明"投稿"字样。
感谢您订阅并阅读"中国报道周刊" [ www.china-week.info ] 电子杂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