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uesday, May 27, 2008

阮思余:不抛弃,不放弃,我们一起呼吸

  5.12汶川大地震以来,当这一噩耗传遍世界的每一个角落的时候,灾情苦难已经将此前分散在世界各地的人们齐聚一堂,从此心连心,泪接泪。只不过这一次是一种特殊的聚会。她所承载的更多的是一种责任、一种义务、一种分担、一种共荣。抗震救灾,有钱出钱、有力出力、有血出血、有智出智,业已成为最近几天以来响彻每一个聚集华人的角落最为嘹亮、最为震撼的呼声与共鸣。

  过去的几天,我们所有的媒体、所有的话语,我们的心中闪动的最多的是类似四川、汶川、北川、抗震救灾、众志成城、救人、祈福、捐款、感动、泪水……这样的关键词。我们的时间与汶川一起穿梭、我们的寄托与汶川一起共勉,我们的悲情与汶川一起起伏,我们的泪水与汶川一起滑落。此时此刻,我们都是汶川人。此时此刻,我们不在乎地域意义上狭隘的汶川人。因为我们都成了心灵上唇齿相依、互守互念的汶川人。

  震灾以来,我们深深感受到了胡锦涛主席和温家宝总理多次强调要把救人放在第一位、放在抗震救灾的重中之重的工作的指导思想。媒体捕捉并反复播出的、我们都已经耳熟能详的温家宝总理的一句经典之言是:"只要有一线希望,我们就要尽百倍努力,决不轻言放弃。"并且,这种精神很快在全党上下、全国上下、从党的高级干部到基层干部、从领导干部到一线救援者、从搜救人员到后方志愿者、从一个个志愿者到我们时刻噙着泪水的每一个牵挂者,我们都在践行着这样的人本理念:不抛弃,不放弃,我们一起呼吸!我们需要的正是这种包含党和国家领导人在内的所有人对于普通百姓生命如此高度重视的态度与精神。

  或许,我们需要的正是这样的共和国。此时此刻,人民共和国再也不是虚妄之词。她已经成为链接我们每一个人的精神纽带与灵魂支柱。因为,我们不愿意看到她受伤,不愿意看到她罹难,不愿意看到她伟岸的身躯遭受重创。因此,我们不抛弃,我们不放弃,我们要一起呼吸。这一理念的极致表征就是昨天(5月18日)的《国务院公告》:"为表达全国各族人民对四川汶川大地震遇难同胞的深切哀悼,国务院决定,2008年5月19日至21日为全国哀悼日。在此期间,全国和各驻外机构下半旗志哀,停止公共娱乐活动,外交部和我国驻外使领馆设立吊唁簿。5月19日14时28分起,全国人民默哀3分钟,届时汽车、火车、舰船鸣笛,防空警报鸣响。"我们需要这样的行动,我们需要这样的举国行为。

  就在不少幸存者从瓦砾废墟中发现的那一刻,他们所表现出来的那种相信一定有人来救自己,相信自己还能够活下去,相信我们的救援队伍没有放弃、没有抛弃每一个可能发现生命迹象存续的角落。于是,他们自己坚强地活着,有信念地坚守着,直到被我们的搜救人员发现。或许这一点告诉我们的是,不抛弃、不放弃,首先需要的是我们每一个惨遭不幸的人不抛弃、不放弃,虽然环境是那么的恶劣,空间是那么的艰险,生存是那么的艰辛,但是,我们仍然要坚信一定会有很多人和我们一起呼吸,一起祈福!

  不抛弃,不放弃,我们一起呼吸,不仅仅是体现在这次抗震救灾在上述救人与自救的理念上,她还表现在,当我们一双双包含深情与希望的援助之手伸出之时,我们也是在坚守着不抛弃、不放弃,我们一起呼吸这样的信念。我们欣慰地看到,港澳台的相当艺人在此次震灾事件中的一次又一次的行动与关注。成龙、李连杰、曾志伟等通过自己的慈善组织或者是其它途径纷纷表示要将震灾之后的家园重建、灾后的扶助支援视为一个长期的过程。而不只是一次性的赈灾义演就告终结。成龙的龙子心基金会,李连杰壹基金,曾志伟、刘德华等人的5.12关爱行动计划等。他们已然表示,灾后重建计划、爱心行动计划将可能会是7年、10年,乃至更长时间。并且,一定会持续跟进。在未来的若干年里,我们希望这样的救援扶助真的能够在中华大地落地生根,茁壮成长。

  或许这种救援行动将逐渐从根本上改变我们既有的救助体系。其一,民间组织的广泛介入。大量的民间组织,特别是我们来自港澳台的慈善组织,并且是由相当声誉的艺人组成的团队,他们的及时而又积极的行动,通过他们特有的方式,将会更好地传播这种救援扶助的人道主义与关爱精神。其二,他们都是一种组织性行动。不管是成龙的龙子心,还是李连杰的一基金,我们都非常需要这些慈善性组织。只有慈善行动组织化,我们的救援行为才可能有序发展、持久存续下去,才可能不是一次性的行动、短暂的聚会,而是永久的、可持续的事业。再次,这些慈善性的组织都将逐渐建立、完善自己的慈善计划。比如说针对这次5.12汶川震灾,他们都表示,要逐渐建立、完善震灾之后的救援计划与灾后重建的整体构想。

  毫无疑问,由原来的一次性救灾义演捐款到自发组织性的慈善规划,将是我们艺人救灾扶难的历史性转变。这将改变的不仅我们艺人自己会有更多的行动与关爱,而且推动了整个社会、更多民众发自内心的关爱行动与扶难计划。我们发现,现在有更多的普通人,都在谋划、都在思忖着我们如何长期支持一个、两个,三个,乃至更多的孤儿,让他们衣食无忧,安心学习,茁壮成长。从一次性救灾捐款到可持续性慈善援助,从明星艺人的组织行动到普罗大众的个体行为,这将根本刷新我们的救灾扶难的思维与路线图。

  一旦这种救援行动渗透到我们每一个人日常生活,成为我们生活的长久规划之时,我们将再也不用担心任何灾难之后的孤独无援与孤岛扁舟。当这一由港澳台的艺人发起、有更多普通人群参与的集结号吹起之时,我们可以想望,我们可以期待,我们可以预知,我们的灾区人民、我们需要帮助的困难群体、我们的每一个受难人员,将不会成为太阳照耀不到的地方,我们的每一个乡镇,我们的每一个受难人群,将不会成为无人问津的孤岛。因为我们的爱心计划与关爱行动不会抛弃,不会放弃,我们会一起呼吸。

  5月18日晚,香港、台湾、北京都在演绎着震灾大行动的盛会。这次群英集会的艺人们跨越时空的关爱行动在同一时刻、不同城市上演。中央台饱含悲情与哀思的《爱的奉献》,台湾活跃而不失深情的《把爱传出去》,香港自发而有序的5.12关爱行动,正是这一切画面构成了凤凰卫视中文台的拼盘套餐《今夜无人入眠——北京.台北.香港震灾大联播》。这样的套餐我们永远都不会吃腻;这样的拼盘,我们永远不会嫌弃。此时此刻,两岸三地已经超越了地理意义上的界限,因为我们的爱可以穿透时空,在彼此的心中搭起关爱的桥梁,播撒关爱的种子,延续关爱的精神。

  这一切的一切,都是因为我们在秉持着这样的理念:不抛弃,不放弃,我们一起呼吸!

发表评论请点下面原文链接 : http://www.china-week.info/html/3926.htm

--~--~---------~--~----~------------~-------~--~----~
您收到此信息是由于您订阅了"中国报道周刊"邮件杂志。
要订阅此邮件,请发邮件至 chinaweek-subscribe@googlegroups.com
要退订此邮件,请发邮件至 chinaweek-unsubscribe@googlegroups.com
投稿信箱:chinaweekly@gmail.com ,请在标题处注明"投稿"字样。
感谢您订阅并阅读"中国报道周刊" [ www.china-week.info ] 电子杂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