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aturday, October 11, 2008

冰山兰:大学校园对社会开放、城市对农民工开放与中国对外开放

  之所以要写这样一篇文章来讨论一下,是源于10月8日北京晨报的报道。报道说,继奥运期间的 "限客令"及目前实行的"验证放行"办法后,北大保卫部门正酝酿推出"刷卡"入校审核制,随之而来的还将考虑采取预约登记制,这意味着今后社会人员进入北大校园,须事先预约并经有关部门同意才能通行。校外人员进入北大校园,将变得越来越不容易了。

  其实大学校园是否对社会开放这个问题已经争论了很久了,也不是新鲜的话题,争论的结果越来越趋向于大学校园应该对社会开放。

  我觉得讨论这个问题,应该从中国的历史和社会现实的角度来探讨。我们知道,中国在历史上就是个小生产者的大国,中国一直到现在,还是一个以农业为主的国家。中国仍然有近2.5亿农户,农民仍占全国人口的60%左右,其余40%多数也是在近一、两代内才摆脱小生产者的身份。中国的农民以"家户"(家与户共同组成家庭)的方式存在。农户是农民的生产生活、社会交往和政治关系的基本组织单元。从经营规模看,中国农民本质上仍然属於小农。小农意识已经成为大多数中国居民自发的文化心理,它的基本特征是封闭保守。

  小农意识在中国有着数千年的深厚根基,已经内化于我们头脑中并极大的影响了我们的认知心理、价值观念、思维方式、宗教意识等,很难一朝被打破。如果说文化大革命的目的是打破我们的封建意识,那我们的对外开放就是要打破小农意识,并形成公民意识。只可惜文化大革命进行的并不彻底,封建意识依然残存。封建意识和小农意识已成为我们改革和发展的最大阻力。

  大学校园拒客,其实就是小农意识在作怪。虽然有苦衷,但当事方不是积极的考虑更好的解决措施而是消极的封锁,是愚昧、自私的做法。封闭的大学功能单一,萎靡不振,开放的大学才更有活力。北大的发展史,实际上就是一部开放史。蔡元培校长著名的"兼容并包"的治校方略,造就了一个多元、开放、宽容的北大。然而今天的北大,已经在这光荣的历史幻影里,愈显颓废,屡屡成为社会负面新闻的创造者。即使人们依然愿意去北大校园参观,但人们心中留念的是历史的北大和北大的历史及古建筑。

  三十年的改革开放,中国社会实现了由封闭、贫穷、落后和缺乏生机到开放、富强、文明和充满活力的历史巨变。虽然开放的过程中,国外的一些不健康的思想也跟着进来,给我们造成了迷惑、痛苦甚至灾难,但我们可以肯定,我们的所得要远远大于所失。大学校园的开放同样如此,虽然有各种不便,但通过不断的变革,终究会将问题解决。中国改革开放的历史同样是打破封建意识和小农意识的自我突破的历史。社会快速发展,不进则意味着倒退。我真的替北大担心,都什么年代了,你还在那里考虑着是否封锁校园!北大的压力很大,我们清楚,今天的北大如果不能从封建意识和小农意识中勇敢的走出来,破旧立新,中国三十年的发展史就会成为北大的衰败史。

  我们国家的改革也存在着问题。城市农民工,已是城市产业工人的一部分。他们广泛地分布在城市的各个角落、各行各业中。城市里最肮脏、最劳累、最差、收入最低廉的活计,由他们来完成,他们无怨无悔,默默地承担着一种潮流下的责任。城市的发展,他们是最大贡献者。三十年来,我们城市之所以发展很快,就是因为我们允许了农民工进城,对它们实行了开放政策。但开放的程度还不彻底,低劣的生活工作条件与城里人异样的目光,微薄的收入与沉重的讨薪欠薪,工伤、疾病和天价医疗费、赡养父母与贫困教育,每年过年时的返工潮和春运等问题已成为社会突出的矛盾问题,这些问题又制约着城市的进一步发展。这些问题由于各地资金短缺和政府维护地方利益等原因,一直无法有效地解决。可喜的是,十七届三中全会将审议通过《中共中央关于推进农村改革发展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将逐步解决土地管理制度、农村金融体系、城乡一体化建设等一系列问题。这些问题的解决,将彻底清除城乡之间的藩篱,农民工也将渐渐的淡出历史。

  开放是一种常态,我们应该以一种更宽广的心态,来容纳世界。

--~--~---------~--~----~------------~-------~--~----~
您收到此信息是由于您订阅了"中国报道周刊"邮件杂志。
要订阅此邮件,请发邮件至 chinaweek-subscribe@googlegroups.com
要退订此邮件,请发邮件至 chinaweek-unsubscribe@googlegroups.com
投稿信箱:chinaweekly@gmail.com ,请在标题处注明"投稿"字样。
感谢您订阅并阅读"中国报道周刊" [ www.china-week.info ] 电子杂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