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aturday, June 7, 2008

霍克:致李少红导演的公开信

  ——重排《红楼梦》你准备好了吗 与导演李少红商榷

  笔者实在木纳而不入流,尤对文艺界乱乱哄哄的事,更是不走心。可近日,笔者偶然得知,李少红导演要重排《红楼梦》,着实吓了一跳。李少红是谁?笔者忙到网上去调资料,阅罢方知,不觉有些惭愧。惭愧的是《大明宫词》和《橘子红了》两部戏,笔者断断续续看过。以笔者之拙见,这两部作品,自中国有电视剧以来,实属上乘。《橘子红了》除周迅对人物的理解、把握差一大快外,当说整部戏不错。《大明宫词》就更不消说了,有暇笔者欲再看一遍。

  "着实吓一跳",就是说"谁,胆子这么大!敢排《红楼梦》?"。那一瞬间,笔者突然联想到官场。大凡官场空下一把椅子,不知有多少人跃跃欲试。不论自己半斤八两,看那劲头给个总理坐坐,都无人推脱。孰不知,是中国的官,能耐大了,还是官太好做,抑或脸皮厚!想必李导和他们不同,较之那些庸懒贪的官员,您毕竟为人民送上不少有价值的艺术品。

  做为观众,纯属一家之言,第一版《红楼梦》若称其失败,怕是有人不同意;说有诸多不尽人意的地方,本人又不甘心。否则,为何要取而代之,为何《西游记》、《水浒》、《三国演义》不重排?

  李导您是行家,真正的艺术品,它不该受时间、环境、政治、道德等限制。一部好的作品,不论在什么时候,在何种环境下,你去欣赏,她总是光彩夺目。可现在,若将一版《红楼梦》端出,怕是不同了。一版《红楼梦》无论从编剧、导演到演员,很难说清谁能真正弄懂、理解《红楼梦》原著。给人感觉,演员的表演大体浮在上面;谈不上对人物的把握与塑造,对美的创造,更无从谈起。深的且不论,就连里面的服饰、化装、道具等,也只局限在县级剧团的水准。一群"傻丫头"的镜头充斥画面。就连,林黛玉的扮演者陈晓旭,也一样,屡屡把她最不上镜的角度塞给观众,令人喷饭。整个一小儿科!如若深入评论一版《红楼梦》,起码要一本书。

  说深了,一版《红楼梦》的问题,不在于哪个人,那个方面;而是,当时我们不具备排《红楼梦》的条件。拍摄一版《红楼梦》时,我们是刚刚从左的30年出来,整体气氛和思维不对路。一度做为禁书的《红楼梦》,有多少人去关注它、研究它、甚至认真去拜读它。在众多演员中,有多少是,接了戏才临时抱佛脚。因此说《红楼梦》重排是可取的。那有人要问,现在我们重排《红楼梦》具备条件吗?好,这恰恰是本人要说的。换言之,试问李少红导演,重排《红楼梦》,你做好准备了吗?

  毋庸质疑,现在重排《红楼梦》,无论从艺术创作者、欣赏者到专家研究成果,以至于整个社会的文化气氛、经济条件,与一版《红楼梦》时,不可同日而语。虽如此,笔者仍旧为能真正排好《红楼梦》而忧虑。甚至觉得,要想真正排好这部大戏,以本人愚见仍旧不太具备条件。原因如下:

  一、《红楼梦》是一部演绎贵族生活与情感的大戏一、与刚脱胎于农人的国度所不融

  李导,我们常常讲"艺术源于生活",如:一个作家欲写出好佳作,必须要深刻了解、理解他所创作的生活。编剧、导演到演员也一样,对你所创作的艺术,仍是要有深厚的生活积淀。这似乎太小儿科!错了,如果谁要这样理解,那鄙人奉劝你不要搞艺术,因为你不是那块料。笔者却认为,说严重一点甚至要靠一个民族,千百年去积淀。李导,不知您是否发现,我们所排历史剧、农村剧优秀作品较多;而排都市剧就显得蹩足。道理再简单不过,我们这个具有悠久历史的农业国度,民族积淀太深。我们这些"泥腿子"不也是刚刚脱胎于农村吗。大都市生活,似乎对我们有些陌生。

  《红楼梦》是部演绎贵族生活、情感的作品,这总不会错吧。那,是否要求我们的创作者,和欣赏者多多少少了解或有一点贵族情结呢,哪怕是见过贵族也行,这样搞起创作来或许驾轻就熟。遗憾的是,我们是世界上少有无贵族,和无贵族情结的国家之一。满族人所创建的王朝,逊位已近100年。一大批贵族早已平民化,就连皇帝溥仪,也被改造成公民。在有,我党也是从农村走出的政党,里面更无贵族可言,甚至连贵族情结也没有。至于,当今所谓的新贵,恕笔者直言,他们充其量是一群浮躁的爆发户。因为贵族概念,不单单是钱的问题。这群人要三代下去方成正果。请您不要误会,笔者不是要创作者去还原历史,那么有一点了解总不过分吧。如果要是通过书本上了解,那么简单的话,最期两部大戏:俄罗斯的《情迷彼得堡》印度的《奇迹》我们也能排。如此这般,你如何执导,那么众多的演员,举手投足,一颦一笑都像那么回事。这不能不令人忧虑。

  二、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积淀深厚的《红楼梦》,与传统文化被边缘的今天

  《红楼梦》原著中,通篇都在向读者传递,琴棋书画、诗词歌赋以及传统的儒家思想等,这一传统的民族文化;而且,这部作品是民族文化积淀,最深的文学作品。更令人称奇的是,在众多的人物中,对于琴棋书画、诗词歌赋差不多,均捻手就来。有人这样认为,"对于年轻人(含受过高等教育的),来讲,中国传统的民族文化,尤其国学之类,是他们的软肋。"至于,他们的硬肋是什么?有多少?笔者大体无法知道,而软肋一说,笔者或有同感。这或许就是我们教育制度的缺陷。从学文、史、哲难以找到工作,到歌手大奖赛知识问答的尴尬,可见一斑。那,作为《红楼梦》的演员,若有点国学基础,对琴棋书画、诗词歌赋有一点点审美能力,绝不是坏事。一味靠干巴巴的模仿,是不可取的,要从骨子里融入戏中(不觉得《橘子红了》里,归亚雷的表演是这样吗)。李导,您知道,一个人若装入一定的知识,举手投足间,准能让人感受到,其人素质不凡。试问,被剧组敲定的众多演员中,有多少具备这些条件的?

  三、艺者及国人对美的理解感知与创造能力的不尽人意的现状

  《红楼梦》原著,是一部极具美学价值的文学作品,通篇皆洋溢着作者对美的理解、感知以及创造能力。

  李导,笔者总觉得,对上述的命题,现实与我们标榜的五千年文明不相称;换言之,今天,我们对美的理解感知与创造能力的现状,是落后于古人和他人的。这个观点或许您不认可,但这没关系。我们姑且不去同欧美创造那么多具有美学价值的文学、戏剧、雕塑、舞蹈、音乐等相提并论,似乎亚洲的日本、韩国、印度,我们也不比他人。美是以创造美、欣赏美共同存在相互作用,缺一不可。韩剧在中国的十几年热潮,至今方兴未艾。迫使一老兄,叫嚣要把韩剧赶出去,说占了电视资源,看来这家伙浅薄得可以。还有某人弄个作品,去国外参加某某奖的评选,大概未果,便骂起大街"不识货"; 然后还是这位仁兄叹云:"我们的电影和人家比,还是个成长的孩子"。日前,笔者拜读了一篇,国人有关印度影视的评论。文章大体称,印度每年影视剧的产量如何高,且多为优秀作品;使笔者大长见识,不得不刮目于印度影视文化。而,我们一度引以自豪的影视艺术,现在且鱼龙混杂,不乏一些毫无文化内涵、美学价值、创作粗俗的作品。耗尽全国从艺人智慧的春晚,年年令观众大失所望,似乎已集体江郎才尽。据说2006年我国共产影视剧500余部,与观众见面的不是最差的,更有低劣的200多部垃圾作品,根本无法投入市场。对此,管理层不得不发出"文化垃圾"的声音。再看看20年来"千城一面"的城市建设,充斥电视里的广告,低俗的MTV画面,响彻大江南北的"嘻唰唰"和大街小巷人们的穿戴打扮等等,不仅仅得出一个对美的理解感知与创造能力相对缺乏的结论。否则,我们为何总是与世界大奖无缘?那么试问《红楼梦》的创作者,做好这方面准备了吗?

  四、地域文化的差异与演职员的情愫背离

  《红楼梦》原著除上述种种内涵外,还有一个地区差异问题。原著故事,大体发生在江南。作品中的人物,不乏一些江南人或具有江南情愫的人。李导,您知道,从性格、情感、审美上讲,南北方的人差异颇大。如若细心观察,您会发现,南北方电视节目风格,浑然不同。南方台的节目,更注重文化内涵和审美色彩,而北方多乱哄哄热闹节目。受环境影响,北方人直率、豪放、情感多为粗线条,而南方人尤其是南方女子的性格多含蓄,情感细腻而丰富。这样的女子,再赋予她们良好的教养与文化,自是千肠百转,柔情万种。这或许就是《红楼梦》最美妙,最耐人寻味之处。李导,这方面您是否有所考虑。众多演员中,有多少具备如此情怀呢?

  五、浮躁的国人(艺人)与(PK)《红楼梦》的"一唱三叹"相悖。

  改革开放大潮,在荡涤着中华民族,市场经济在改变着国人。在传统文化

  这一大的背景下,每个人都在忙碌着找寻自己的位子,使原本文化内涵就不足的国人,顿陷浮躁之中。一时间,毫无文化内涵、毫无审美价值的快餐文化,便大行其道。不得不让人常常发出俗、恶俗的声音。如果说,国人对艺术的欣赏,仅停留在低俗的二人转这层面,可能有人发呛声。但二人转那些"泥腿子",火到什么程度,这不能说明问题吧!李导,将来您的《红楼梦》出来,未必如此。如:南京观众在欣赏国外高雅音乐时,大声喧哗、来回走动、手机铃声此起彼伏,加上孩子们的大呼小叫,最终不得不停演,以至气哭法国著名女音乐家——布菲。这则新闻,无疑把国人的嘴脸,勾勒得再清楚不过。

  还有,现在的影视剧,创作者似乎大有集体江郎才尽之嫌,不得不靠打、吵、闹、包二奶、第三者、离婚等来撑门面。《红楼梦》剧应该是个含蓄而又情感细腻的戏;像韩国演员那样"眉目传情"用眼睛演戏,不过多使用肢体。而我们的导演、演员早已习惯于将演员放到大雨中疯跑,来表达情感冲突,这样下作的手法。李导,这一点您考虑过吗?

  再有,在这个浮躁,传统的民族文化业已被中青年人边缘化的今天,您的《红楼梦》会不会遭至如国粹——京剧的尴尬。您是否考虑过《红楼梦》的故事,早已"妇孺皆之"并无跌宕起伏之情节,而失去观众?如同《沙家浜》之类,把过去的作品重排,所陷入的一场场闹剧呢。

  综上所述,笔者认为,在目前的文化走向,和演艺界不尽人意的大背景下,若真正排好二版《红楼梦》,使其成为传世之作,绝不容乐观。上面说过,对美的创造是一个方面,重要的是,要有能欣赏美的受众。然而,好在国人连《落叶归根》都能给出2000多万的票房,看来良莠并不分明。希望李导,不是不抱有这样的侥幸。因为,一版《红楼梦》失败也好,不尽人意也好,尚有情可原。那么"兴师动众,一掷千金"的二版《红楼梦》,观众寄予太多厚望,看来是输不起的。这一切您有准备吗?

  衷心希望您成功,同时也祝福您的剧组!播放后,我会在第一时间,再与您交谈。谢谢!

  2008年5月1日写于深圳

  作者电子邮件:hss17512000(at)yahoo.com.cn

发表评论请点下面原文链接 : http://www.weekmag.com/html/3962.htm

--~--~---------~--~----~------------~-------~--~----~
您收到此信息是由于您订阅了"中国报道周刊"邮件杂志。
要订阅此邮件,请发邮件至 chinaweek-subscribe@googlegroups.com
要退订此邮件,请发邮件至 chinaweek-unsubscribe@googlegroups.com
投稿信箱:chinaweekly@gmail.com ,请在标题处注明"投稿"字样。
感谢您订阅并阅读"中国报道周刊" [ www.china-week.info ] 电子杂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