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riday, July 11, 2008

秦治洲:大学生社会实践呼唤理论指导与研究

  每年的大学生社会实践,全国各地高校都"风风火火"一番。但热闹过后,许多大学生的实践创新能力往往"涛声依旧",仍旧在低水平上徘徊。一些高校的负责老师都说:"社会实践几乎年年如此,没有新意,学生们也只是把这项活动当成一项任务来完成。"原因何在?笔者以为根本原因是我们的社会实践缺乏先进理论的指导,同时实践的同时不注重配套的实践理论的研究,以致"岁岁年年人不同,年年岁岁事相似",实践及实践主体的"敷衍性"、"重复性"、"粗糙性"、"泡沫性"现象难以避免。如此不但造成人力、物力、财力与社会资源的大量浪费,而且破坏高校的教育风气,滋生浮躁、敷衍等不良风气。

  在校大学生接受的大部是书本理论上的东西,它必须接受社会实践的检验、丰富、充实,才能消化吸收,真正变成有用的东西,才能反过头来服务于社会。否则,书本知识只能停留在纸上谈兵的层次上,体现不了它的使用价值和社会价值。所以理论和实践的结合,是一种更高层次的再教育过程,是一种有血有肉、有的放失的学习过程。理论是一个成熟的逻辑思维体系,好的实践根源于成熟稳健的思维方式。所以在实践前和实践中,要多学习理论,让理论来指导实践,这才是最关键的。否则,一旦实践了,会发现很多东西要么茫然无知,要么眉毛胡子一把抓,陷入混乱,很快就会疲沓、闹心。但要注意的是,理论分成两大类型:一类是学术理论,一类是实践(行动)理论。学术理论主要是为了说明和解释教育现象,揭示的是一种理想模型,而实践理论才是一种适合行动的理论或为行动提供指导的规范性理论,是按照实践的需要和特定历史条件对可能的价值和规范进行选择。具体内容可以包括实践的教育信念、实践主体的自我认知、文化知识、策略方法、批判反思意识、人际感知等等。大学生的社会实践迫切需要这种实践理论的针对性、实效性指导。这种理论一些来自于学者的研究,更直接源自参与实践的教师、学生在实践体验基础上的经验性、理论性研究。

  今年暑假,聊城大学将大学生社会实践与理论研究同力并举,不但推出上百支大学生社会实践服务队,更是为大学生量身开列出几十个与青年成长成才有关的理论研究课题以及关系国计民生的上百个调研课题,并出台了评优、经费保障等激励措施着力促进大学生投身这一"研究工程"。该校团委一位负责人称:"一定意义上,研究是更高层次的实践形式。没有先进理论指导的实践是盲目的、低层次的。优秀的思维能力是产出创新能力的前提。我们热切希望同学们在实践的同时,切实拿出一个老老实实的态度去扎扎实实的钻研,以取得可观的研究成果。"在此基础上,笔者建议大学生社会实践中还要强调两点:其一,要将实践型团队变成学习型团队。唯有学习,才能为实践提供人力资源、动力资源、持续发展的张力资源。其二,要在社会实践评价与考核机制中加大理论研究论文、调研报告的份量,作为衡量大学生社会实践工作水平的重要指标,而且最好与学分挂钩。唯其如此,我们的大学生社会实践才有希望和可持续发展前景。

  作者单位:聊城大学文学院

发表评论请点下面原文链接 : http://www.weekmag.com/html/4065.htm

--~--~---------~--~----~------------~-------~--~----~
您收到此信息是由于您订阅了"中国报道周刊"邮件杂志。
要订阅此邮件,请发邮件至 chinaweek-subscribe@googlegroups.com
要退订此邮件,请发邮件至 chinaweek-unsubscribe@googlegroups.com
投稿信箱:chinaweekly@gmail.com ,请在标题处注明"投稿"字样。
感谢您订阅并阅读"中国报道周刊" [ www.china-week.info ] 电子杂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