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riday, July 4, 2008

赵勇:袭警案是个社会病理学问题

  两起案件中,警方的初步调查结论之所以与民意猜测产生巨大落差,固然是因警方未能谨慎发布调查结论,但焦虑失措的民意对案件调查的贴身紧逼,也是警方动作变形的重要原因。

  民意有时能推动事情的解决,帮助真相的获得,但如果民意本身过于焦虑,却也会适得其反。

  这两天发生在上海和杭州的两起恶性凶案,焦虑的民意已经给警方造成了巨大的压力,使警方仓促给出的初步调查结论出现了诸多硬伤。

  在上海恶性袭警案中,警方在案发当天就初步给出了"凶手因偷车被处理进而报复警方"的调查结论,但在随后的几次通报中,"报复行凶"的初步结论已经被撤下,取而代之的是谨慎的"行凶动机不明"。(7月2日《新京报》)

  而在浙江体彩中心办公室主任遇害案中,警方给出的初步结论是"此案与彩票无关",凶手是寻网友未获因争执行凶杀人。(7月2日《中国新闻网》)

  但这个初步结论也没有足够说服力,网上的质疑声比比皆是。7月2日的《都市快报》更是报道,凶手刘某每个月都要花五六百元买6+1体育彩票,这更加剧了人们对"此案与彩票无关"结论的怀疑。

  两起案件中,警方的初步调查结论之所以与民意猜测产生巨大落差,固然是因警方未能谨慎发布调查结论,但焦虑失措的民意对案件调查的贴身紧逼,也是警方动作变形的重要原因。两起案件影响都很大,已经越来越习惯于信息公开的人们,迫切想知道案件成因,这可以理解。但信息公开的真义是整个调查过程和结果公开,有了过程的公开,真相浮出水面是水到渠成的事。但从很多网民的留言来看,他们对过程公开并不是很在意,反而对结果有一种超乎寻常的渴望——上午血案刚发生,很多人恨不得下午就能等来符合自己猜测的调查结果。两起案件令人错愕的初步调查结论,很大程度上恰恰是警方迎合民意的结果。

  但我们知道,案件调查是有其自身规律的,如果调查为了应付焦虑民意而强行提速,就很容易出现类似于上海警方调查结论前后矛盾之类的现象。这样的结果,无法满足民意期待,反而会进一步加剧人们的怀疑。

  "从重从快",本质上是背离程序正义的,也有违案件调查的客观规律。对于警方来说,如何在汹涌的民意下处变不惊,按既定节奏展开调查,的确是一个重大的考验。而对于已经逐渐习惯于信息公开,并且有着较充分表达权的民众来说,如何在重大案件面前克制自己的情绪,给警方的细致调查足够的空间和时间,也是一个全新的课题。

  原载《现代快报》

发表评论请点下面原文链接 : http://www.weekmag.com/html/4047.htm

--~--~---------~--~----~------------~-------~--~----~
您收到此信息是由于您订阅了"中国报道周刊"邮件杂志。
要订阅此邮件,请发邮件至 chinaweek-subscribe@googlegroups.com
要退订此邮件,请发邮件至 chinaweek-unsubscribe@googlegroups.com
投稿信箱:chinaweekly@gmail.com ,请在标题处注明"投稿"字样。
感谢您订阅并阅读"中国报道周刊" [ www.china-week.info ] 电子杂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