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uesday, August 26, 2008

汤守道:骆驼的悲哀——甲申再读之三

  1644年的明清鼎革,翻开了中国历史新的一页。

  明朝灭亡之前,无论是军队的人数,还是军队的装备,农民军和满清军与明朝的军队相比,差距都非常悬殊。前者有如老鼠,后者恰似大象。然而,看似庞然大物的明朝,文官不见良谋,武官不见军功,几个回合下来,朱明王朝便油尽灯熄了。读史至此,不能不感叹历史的无情。

  清朝取代明朝,既在许多人的意料之中,又在许多人的意料之外。说它在意料之中,是因为明朝的败亡,在崇祯初年就已成定局,在万历朝已显征兆,在嘉靖朝已见端倪。明朝的灭亡,只是迟早的问题。说它在意料之外,是因为明朝不是因强大的外敌入侵而败亡,不是因一时的策略失误而垮台。敲响它的丧钟的,是一群没有文化、未经训练、过去只会逆来顺受、皇亲国戚和达官显宦们从来就不屑一顾的农民。而取代它统治中国的,不是有着悠久文化传统的汉人权贵,而是被汉人权贵们称之为蛮夷的满清。

  明朝之所以如此不堪一击,是因为明朝的皇帝,昏庸到了极点;明朝的官员,腐败到了极点;明朝的政治,黑暗到了极点;明朝的政权,腐朽到了极点;人民对它的愤怒,也到了极点。它已经穷途末路,残喘不可能继续苟延了。明朝最后落得这样的结局,是朱元璋万万没有想到的。而更令朱元璋想不到的是,明朝的灭亡,正是他的以臣民为鱼肉、以臣民为草芥的国策结出的苦果。要了解明朝灭亡的深层原因,就不能不了解朱元璋为巩固朱明政权所采取的措施。

  明朝,是朱元璋在元末风起云涌的农民大起义中建立的封建王朝。朱元璋出身于农民家庭,但他本人不是农民。他没有农民的那份善良与纯朴,却有着许多农民所不具备的狡诈、奸险与狠毒。他长期接触农民,了解农民。了解农民的处境,了解农民的困难,了解农民的需要,了解农民的性格,了解农民的观念,了解农民的思想。由于有了这种种的了解,他不失时机地发动农民,恰到好处地利用农民。借用农民的力量,达到了自己的目的。羽毛丰满以后,朱元璋又打出"驱除鞑虏,恢复中华,立纲陈纪,救济斯民"的旗号,利用汉人民族主义的激情和穷苦百姓试图改变悲惨境遇的期望,联合知识分子和工农民众对中国的最高统治权发起冲刺。朱元璋很聪明,硬的不行就来软的,明的不行就来暗的;朱元璋很机灵,打得赢就打,打不赢就跑;朱元璋有耐心,稳住脚跟,步步为营,各个击破。于是,同样是起义军的武装首领,做工出身的刘福通、捕鱼出身的陈友谅、卖布出身的徐寿辉、贩盐出身的张士诚,先后败在他的手下。他采取"高筑墙、广积粮、缓称王"和"先农村后城市"的战略战术,逐步取代了自己的上司,打垮了曾经的战友,最后赶走了蒙古统治者,登上了皇帝的宝座。当年千百万满怀激情、奋勇牺牲的将士和百姓,没有几个人能够想到,他们自己拼死换来的,不是自身的解放,而是一个与前朝政权的腐朽黑暗相比,有过之而无不及的朱明的王朝。朱明王朝,集秦汉以来帝王专制之大成,对全体臣民实行前所未有的残暴统治。创造了中国历史上皇权无所顾忌、民权剥夺殆尽的全新纪录。

  朱元璋信奉的是"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的"理论"。朱元璋认为,自己当了皇帝,有了至高无上的权力,天下就归自己所有。天下的山山水水、天下的芸芸众生、天下的飞禽走兽、天下的一草一木,天下的金银铜铁,天下的奇珍异宝,自己全都享有绝对的处置权。朱元璋家族于是像饿鬼一样,张开饕餮之口,疯狂地吞食:

  "皇子封亲王,授金册金宝,岁禄万石,府置官属。护卫甲士少者三千人,多者至万九千人,隶籍兵部。冕服车旗邸第,下天子一等。公侯大臣伏而拜谒,无敢钧礼。亲王嫡长子,年及十岁,则授金册金宝,立为王世子,长孙立为世孙,冠服视一品。诸子年十岁,则授涂金银册银宝,封为郡王。嫡长子为郡王世子,嫡长孙则授长孙,冠服视二品。诸子授镇国将军,孙辅国将军,曾孙奉国将军,四世孙镇国中尉,五世孙辅国中尉,六世以下皆奉国中尉。其生也请名,其长也请婚,禄之终身,丧葬予费,亲亲之谊笃矣"(《明史·列传第四·诸王》)。

  "亲王,米五万石,钞二万五千贯,锦四十匹,纻丝三百匹,纱、罗各百匹,绢五百匹,冬夏布各千匹,绵二千两,盐二百引,花千斤,皆岁支。马料草,月支五十匹。其缎匹,岁给匠料,付王府自造。靖江王,米二万石,钞万贯,馀物半亲王,马料草二十匹。公主未受封者,纻丝、纱、罗各十匹,绢、冬夏布各三十匹,绵二百两;已受封,赐庄田一所,岁收粮千五百石,钞二千贯。亲王子未受封,视公主;女未受封者半之。子已受封郡王,米六千石,钞二千八百贯,锦十匹,纻丝五十匹,纱、罗减纻丝之半,绢、冬夏布各百匹,绵五百两,盐五十引,茶三百斤,马料草十匹。女已受封及已嫁,米千石,钞千四百贯,其缎匹於所在亲王国造给。皇太子之次嫡子并庶子,既封郡王,必俟出阁然后岁赐,与亲王子已封郡王者同。女俟及嫁,与亲王女已嫁者同。凡亲王世子,与已封郡王同,郡王嫡长子袭封郡王者,半始封郡王。女已封县主及已嫁者,米五百石,钞五百贯,馀物半亲王女已受封者……郡王诸子年十五,各赐田六十顷,除租税为永业,其所生子世守之。"(《明史·志第五十八  食货六》)

  而当时官员的俸禄是:"禄米。正从一二三四品官,自千石至三百石,每阶递减百石,皆给俸钞三百贯。正五品二百二十石,从减五十石,钞皆百五十贯。正六品百二十石,从减十石,钞皆九十贯。正从七品视从六品递减十石,钞皆六十贯。正八品七十五石,从减五石,钞皆四十五贯。正从九品视从八品递减五石,钞皆三十贯……吏员月俸,一二品官司提控、都吏二石五斗,掾史、令史二石二斗,知印、承差、吏、典一石二斗;三四品官司令史、书吏、司吏二石,承差、吏、典半之;五品官司司吏一石二斗,吏、典八斗;六品以下司吏一石;光禄寺等吏、典六斗。教官之禄,州学正月米二石五斗,县教谕、府州县训导月米二石。首领官之禄,凡内外官司提控、案牍、州吏目、县典史皆月米三石。杂职之禄,凡仓、库、关、场、司、局、铁冶、递运、批验所大使月三石,副使月二石五斗,河泊所官月米二石,闸坝官月米一石五斗。天下学校师生廪膳米人日一升,鱼肉盐醯之属官给之。宦官俸,月米一石。"(《明史·志第五十八  食货六》)

  亲王的俸禄超过一品大员的五十倍,相当于九品官(正县级)的七百七十倍,几乎是一般公务人员的两千倍。亲王的儿子和孙子享受一品大员的待遇,六世孙的待遇,也远高于一个知县(正处级)。皇室有如天文数字般的俸禄,哪里来的?天上不会掉下来,地下不会冒出来,来源只有一个:老百姓的税赋。王子、王孙年十五,赐田五十倾,这田哪里来的?仓库里拿不出来,作坊里造不出来,来源只有一个:无偿划拨民田。不仅如此,朱元璋家族的生老病死、婚丧娶嫁、嫖赌逍遥以及作威作福的开销,全由老百姓(现在时兴的说法叫纳税人)买单。

  为维持朱元璋家族的穷奢极欲的生活,朱元璋绞尽脑汁、不择手段地搜刮民财。为了不让一分田逃避赋税,为了不让一个人逃避徭役,朱元璋进行了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全国范围的人口普查和土地普查。根据人口普查的数据,编制成"赋役黃冊",作为征派力役的依据。根据土地丈量的数据,编制成"鱼鳞图冊",作为征收赋税的依据。"赋役黃冊"和"鱼鳞图冊"每年核实一次,几乎没有人能够漏网。

  为搜刮民财,朱元璋还别出心裁地发行"大明宝钞",禁止金银在市场流通。规定民众只能用金银向官府置换宝钞,然后用宝钞进行交易。由于官府大量印制,超额发行,20年后,"大明宝钞"便贬值到原来的千分之二,几近废纸。而民间的金银则大多进了皇家的府库。老百姓也就不可避免地陷入到赤贫的境地。

  朱元璋搜刮民财,还有冠冕堂皇的理论。朱元璋说:"富贵贫贱,神明之鉴焉。有德有行者至于贵;阴骘无疵者至于富;德行俱无,阴骘杳然,刁顽奸诈至于贱。此数说也,宰在天地鬼神,驭在当世之君。"(《大诰三编》)

  皇室大多妻妾成群,多子多孙。皇室人数成几何级数增长。朱元璋的子孙继位做皇帝的有17人,封为亲王的83人,封为郡王至奉国中尉的,不计其数。徐光启《处置宗禄查核边饷议》中说:"洪武中亲、郡王以下男女五十八位,至永乐而在位者百二十七。隆庆初隶属籍者四万五千,而见存者二万八千;万历甲午(公元1594年)隶属籍者十万三千,而见存者六万二千,即又三十年余一倍也。顷岁甲辰(公元1604年)隶属籍者十三万,而见存者不下八万,十年而增三分之一,即又三十年余一倍也。"《明神宗实录》记载,万历二十三年,皇室成员达十五万七千余人。皇室成员的俸禄,多得到了老百姓无法承受的程度。嘉靖四十一年,御史林润奏称:"天下岁供京师粮四百万石,而诸府禄米凡八百五十三万石。以山西言,存留百五十二万石,而宗禄三百十二万;以河南言,存留八十四万三千石,而宗禄百九十二万。是二省之粮,即令全输,不足供禄米之半。"

  朱元璋家族不但在物资方面贪得不厌,在政治上更享有无法无天的特权。朱元璋规定:"凡王国有守镇兵、有护卫兵,其守镇兵由常选指挥掌之,其护卫兵从王调遣……遇有警急,守镇兵、护卫兵并从王调遣……守镇官既得御宝文书,又得王令旨,方许发兵,无王令旨,不得发兵。"(《皇明祖训》)。朱元璋还规定,皇室成员犯法,有关部门不得审讯和逮捕,只能实名举报,由皇帝裁决。而朱元璋是这样裁决的:"谷王橞(朱元璋第十九子)夺民田,侵公稅,杀无罪人,藏匿亡命,長史虞廷纲谏,则诬以罪而磔之。伊王(朱元璋第二十六子)世子典,多持官吏短长,不如旨,必搆之使去。至御史行部,不敢入城,要而笞之,官吏往來,率迂道疾过,犹使人追入,责以不朝,朝者亦辱以非礼。宮墙坏,奏请修筑,则夺附近民居以广其宮,索郎中陈大壮屋不肯,则使数十人從大壮卧起,夺其饮食,大壮遂饿死。阅河南府城女子,选七百余人,留尤丽者九十余人,勒其家以金赎。宸濠未反時,亦強夺民间田宅子女,养群盜闵廿四、淩十一等劫财江湖间,有司不敢问……此其恣橫无忌,肆害官民,皆由以藩王之尊,居於外郡,莫敢抗拒故也。"(赵翼:《二十二史札记》)

  当朱元璋家族的全体成员沉浸在灯红酒绿、纸醉金迷的欢乐之中的时候,中国的老百姓却食不果腹,衣不蔽体。神州大地上流民如潮,饿殍遍野。朱明王朝这样的"政府",叫人民怎么去拥护?这样的"国家",叫人民怎样去爱?史料记载,农民对朱明王朝的反叛运动,自明初到明末,从来没有停止过。仅《明史》中零星记录的,就有上百起之多。李自成和张献忠辈,仅仅是压死骆驼的最后那根稻草而已。崇祯末年,马世奇对崇祯说:"其实贼何能破各州县,各州县自甘心从贼耳"。人民为什么甘心从贼?从这里不难找到答案。

  朱元璋本人造反起家,深知权力的重要,深知夺权与反夺权的奥妙。因此,他不能让别人有权,因为有了权就会有政治势力;他不能让别人有钱,因为有了钱就会有社会声望、就会有组建武装力量的物质基础;他不能让别人有非分之想,因为有非分之想就会有反叛;他不能让别人有知识,因为有知识就会有谋略、有主见,就不会对自己盲从,就难以对付;他不能允许有威望、有能力的人物存在,有威望、有能力的人物就有可能成为对手。朱元璋将所有有权力、有能力、有财力、有智力的人,统统视为潜在的敌人。他必须让所有的臣民永远处于没有权力、没有财富、没有知识、没有奢望、没有尊严的状态,成为纯粹为他服役和纳税的工具。

  出于这一阴暗心理,朱元璋冒天下之大不讳,过河拆桥,卸磨杀驴,大肆屠戮文武官员,将权力全部集中到自己手中。洪武十年之前,朱元璋以"据元相脱脱第宅,僭用故元宫中物"罪,杀了淮安侯华云龙。以"僭用龙凤"罪杀了德庆侯廖永忠。洪武十三年,朱元璋以丞相胡惟庸"谋反"为名,将胡惟庸族诛,从此取消丞相一职,并规定"以后子孙做皇帝时,并不许立丞相。臣下敢有奏请设立者,文武群臣即时劾奏,将犯人凌迟,全家处死"(《皇明祖训》)。接着,朱元璋以肃清"逆党"为借口,十余年间以株连的方式杀戮文武官员及其家属三万余人。其中包括开国元勋李善长、赵庸、郑遇春、朱亮祖等一公、二十一侯。洪武二十六年,朱元璋又借口凉国公蓝玉谋反,将蓝玉族诛,株连杀戮文武官员两万多人。其中一公、十三侯、二伯。洪武二十七年,朱元璋以私藏兵器为借口杀了宋国公冯胜,洪武二十八年,又以对孩子管教不严为借口逼死了颖国公傅友德。明朝的开国功臣,至此诛杀殆尽。清代史学家赵翼对此曾这样评论:"明祖,藉诸功臣以取天下,及天下既定,即尽举取天下之人而尽杀之。其残忍实千古所未有,盖雄猜好杀,本其天性"(《二十二史札记》)。洪武九年,由于地方行政机构的统计人员,到中央政府进行年度统计审核时,携带了盖有地方行政机构印章的空白统计报表。这种空白统计报表,印章骑缝加盖,另一半留作存根,统计人员所带的报表上只有半个印章,根本就没有别的用途。统计人员带上它,只是以备临时发现数字需要更改时使用。携带这种空白统计报表,没有违反成文的法规,也不涉及贪污受贿问题,仅仅是为了工作上的方便。但朱元璋知道后,将全国十三个省、一百四十多个府、一千多个县的掌印官(现在叫行政一把手),不分青红皂白,统统处死,副职全部杖一百后充军。制造出一个荒谬绝伦的"空印案"。洪武十八年朱元璋又制造郭桓案,说户部侍郎郭桓贪污粮食七百万石到两千多万石(具体数字朱元璋自己也说不清楚),郭桓所贪污的粮食,寄存在全国各地富裕的平民家里。并说全国所有的十二个布政司(相当于现在的省政府)都参与了作案。这个案件,"自六部左、右侍郎以下,赃七百万,词连直、省诸官吏,系死者数万人……核赃所寄借遍天下,民中人之家大抵皆破"。(《明史·刑法志》)。

  在朱元璋统治下,是与非、功与过、罪与非罪,没有标准。是还是非,功还是过,有罪还是无罪,不决定于你做了什么或没有做什么,而是决定于朱元璋的意见或情绪。他不喜欢你,你就是错的;他要杀你,你就有罪。朱元璋不把人当人。在朱元璋眼里,人与沙子、草芥、蚂蚁是没有什么区别的。想用就用,想扔就扔,想杀就杀。无故杀人是他的家常便饭。赵翼《二十二史札记》记载:"明祖学问未深,往往以文字疑误杀人。当时以嫌疑见法者:浙江府学教授林元亮为海门卫作谢增俸表,以表內'作则垂憲'诛;北平府学训导赵伯宁为都司作万壽表,以'垂子孫而作则'诛;福州府学训导林伯璟为按察使撰贺冬表,以'仪则天下'诛;桂林府学训导蒋质为布按作正旦贺表,以'建中作则'诛;常州府学训导蒋镇为本府作正旦贺表,以'睿性生知'诛;澧州学正孟清为本府作贺冬表,以'圣德作则'诛;陈州学训导周冕为本州作万壽表,以'壽域千秋'诛;怀庆府学训导呂睿为本府作谢赐马表,以'遙瞻帝扉'诛;祥符县学教谕賈翥为本县作正旦贺表,以'取法象魏'诛;亳州训导林云为本府作谢东宮赐宴箋,以'式君父以班爵祿'诛;尉氏县教谕许元为本府作万壽贺表,以'体乾法坤,藻飾太平'诛;德安府学训导吳宪为本府作贺立太孙表,以'永紹亿年,天下有道,望拜青门'诛。盖'则'音嫌於'贼'也,'生知'嫌於'僧'也,'帝扉'嫌於'帝非'也,'法坤'嫌於'髮髡'也,'有道'嫌於'有盜'也,'藻飾太平'嫌於'早失太平'也。闲中今古录又载:杭州教授徐一夔贺表,有'光天之下,天生聖人,為世作则'等语,帝覽之大怒曰:'生者僧也,以我尝为僧也;光则薙发也;则字音近贼也。'遂斩之。礼臣大懼,因请降表式,帝乃自为文播天下。又僧來復谢恩诗,有'殊域及自慚,无德颂陶唐'之句,帝曰'汝用殊字,是谓我歹朱也,又言无德颂陶唐,是谓我无德,虽欲以陶唐颂我,而不能也。'遂斩之。解縉疏云:'陛下无几时有不变之法,无一日无有过之人。出吏部者,无贤否之分;入刑部者,无枉直之判。'武臣被戮者,固不具论,即文人学士,一授官职,亦罕有善终者"。

  为防止老百姓互相串连和成立民间组织,朱元璋在全国范围内实行"里甲"制度。十户为一甲,一百一十户为一里。朱元璋规定,里甲内的村民必须互相监督,人人都有揭发举报本里甲违法犯罪行为的义务和责任。一人犯法全家受罚。邻里知情不报者连坐。规定农民只能在住所附近一里范围内活动,还必须早出晚归,不得在外留宿。每个人每天干什么事,到哪里去,都必须通报邻居,让邻居知道。瞒着邻居的活动概属违法活动,将受到严惩。规定商人和手艺人做生意和打工不能超出离家百里的范围。农民离家一里、商人和手艺人离家百里,必须持有官府开具的"路引"(通行证)。没有"路引"而外出的,以犯罪论处,或判刑,或流放。朱元璋还规定,农民必须缴纳土地税和义务服劳役。土地税每年春季和秋季分兩次上缴。力役則自备盘缠和伙食,到指定地点服役。

  为保证他的政策能完全贯彻执行,朱元璋制定了《大明律》、《大诰》、《大诰武臣》、《皇明祖训》、《资世通训》、《臣戒录》等严刑峻法,实行恐怖统治。朱元璋的决定,所有臣民,理解的要执行,不理解的也要执行。朱元璋说:"朕出是诰,昭示祸福,一切官民诸色人等,户户有此一本,若犯笞杖徙流罪名,有者每减一等,无者每加一等,所在臣民,熟观为戒。"(《大诰·颁行大诰 第七十四》)。"斯上下之本,臣民之至宝,发布天下 ,务必家家有之,敢有不敬而不收者,非吾治化之民,迁居化外,的不虚示。"(《大诰续编·颁行续诰第八十七》)。

  《大诰》是一部钦定案例的汇编。其中所列的罪名,诽谤皇帝、结党乱政、寰中士夫不为君用、抗粮、抗差、抗租等占百分之八十以上。"诽谤皇帝"、"结党乱政"两条,根本就没有衡量的标准,朱元璋随时可以把它戴到任何人的头上。《大诰》中"所列凌迟、枭示、族诛者,无虑千百,弃市以下万数"(《明史·刑法志二》)。当时的政治气氛,方孝孺曾有这样的描写:"郡县之官虽居穷山绝塞之地,去京师万余里外,皆悚心震胆,如神明临其庭,不敢少肆。或有毫发出法度,悖礼义,朝按而暮罪之,其重名实、辨臧否诚古所未有也。"(方孝孺:《叶伯臣郑士利传》)。其气氛之恐怖,由此可见一斑。

  为了使所有的人把《大诰》的精神"铭刻在脑海里,融化在血液中,落实在行动上",朱元璋在全国掀起了大学特学《大诰》的热潮。背诵《大诰》,可以得到朱元璋的奖励,表现突出的还可以提拔当官。朱元璋在首都多次大规模地接见讲读《大诰》的积极分子。"于时,天下有讲读《大诰》师生来朝者十九万余人,并赐钞遣还"(《明史·刑法志一》)。

  为了死后仍然能享受生前腐朽糜烂的生活,为了显示他至高无上的权威,朱元璋生前动用十余万匠人和官兵,集中全国的工艺大师,费时二十五年,为自己建造了极尽奢华、规模空前的陵墓——明孝陵。明孝陵地面建筑的宏伟壮丽,许多人并不陌生。其地下部分虽然没有发掘,未见其真面目,但它的奢华程度,是可想而知的。朱元璋死了以后,还丧心病狂地将四十个侍寝的宫女全部殉葬,其中年龄最小的不足16岁。人们只看见南京明太祖之墓,宏伟壮观。有多少人知道它里面同时还埋葬着40个冤魂?当明孝陵享殿上香烟缭绕、钟鼓齐鸣的时候,又有多少人知道40个、甚至更多的无辜家庭陷入在生离死别的悲痛之中?

  朱元璋没有罪恶感,他不认为任意掠夺他人的财产是犯罪,他不认为随意剥夺无辜者的生命是犯罪,他不认为暴殄天物是犯罪,他不认为毁谤构陷是犯罪。朱元璋没有道德感,他不认为过河拆桥是可耻的,他不认为出尔反尔是可耻的,他不认为恩将仇报是可耻的,他不认为指鹿为马是可耻的。朱元璋有的只是永远无法满足的物欲、食欲、性欲和权欲。利令智昏,权更令他智昏。聪明过头,就走向了反面。

  朱元璋的一系列措施付之实行以后,整个中国鸦雀无声,万马齐喑。于是,文官不再有良策,武将不再有战功,百姓不再有奉献。中华民族在沉默,华夏大地在沉默。但历史并没有因此而停止它的脚步,更没有因此而停止在朱元璋设定的那一个点上。它艰难地、曲折地、缓慢地、顽强地、同时也是不可阻挡地在前进。

  朱元璋把所有可能的对手除掉之后,一定带着惬意的微笑,进入了甜蜜的梦乡。敌人消灭了,剩下的,算得了什么?朱明王朝这头强壮的骆驼,不在乎背负几根稻草。

  然而年复一年,日复一日,一根又一根的稻草,像雪花似的降落,终于在甲申年的三月十九日,把这只骆驼压垮,让它停止了呼吸。那一天,北京城万众欢腾,唯一感到悲哀的,就是那只骆驼。

  作者电子邮箱  zolotang(at)yahoo.com.cn

  2008/8/25

发表评论请点下面原文链接 : http://www.china-week.info/html/4209.htm

--~--~---------~--~----~------------~-------~--~----~
您收到此信息是由于您订阅了"中国报道周刊"邮件杂志。
要订阅此邮件,请发邮件至 chinaweek-subscribe@googlegroups.com
要退订此邮件,请发邮件至 chinaweek-unsubscribe@googlegroups.com
投稿信箱:chinaweekly@gmail.com ,请在标题处注明"投稿"字样。
感谢您订阅并阅读"中国报道周刊" [ www.china-week.info ] 电子杂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