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unday, August 17, 2008

薛涌:奥运会上的中美足球

  中美在足球上都是发展中国家,职业足球也几乎是同时起步。我1994年到美国时,正赶上美国主办世界杯,领略了其职业足球借机开张、惨淡经营的日子。日后也一直写文章向中国介绍美国足球的制度模式,希望中国能效仿。

  如今,美国是曾打进世界八强的队,中国队则是否能进亚洲八强还要另当别论。按说,2002年中美同进了世界杯决赛圈,表现的反差最大。这次两国都在奥运会小组中被淘汰,似乎又回到同类的状态了,没有什么可说的。其实在我看来,这次奥运会两国足球的反差更有深意。

  一个国家的足球实力,不仅要看其国字号比赛的胜负,而且要看其足球普及的程度和培养人才的能力。这后一点,比一届比赛的成绩要重要得多。这次美国队有人们期望值很高的阿杜,可惜他并没有充分的表现机会。不过,最能体现美国已经成为足球沃土的队员,还是意大利的主要得分手十一号罗西。

  为什么这么说?因为罗西并非意大利造就的,而首先是美国造就的。他在美国生,美国长,父母是意大利的移民,有双重国籍。他父亲在新泽西的Clifton高中当足球教练,母亲则在同一所高中教意大利语。

  Clifton是美国足球最普及的地区之一,其公立高中居然雇佣一个足球教练这一事实,就足见当地对足球的重视了。罗西就是在这种典型的郊区足球文化中成长,并很快出人头地。十三岁时,意大利的帕尔玛青年队就把他招募到旗下,全家由此回到了故乡,他很快成为意大利少年队(十七岁以下级别)的主力。十七岁时,曼联把他买走。之后又被曼联租借给Newcastle United F.C.和帕尔玛,开始在欧洲大放异彩,

  根据国际足联的规定,双重国籍的队员,在20岁以下这个级别的青年队效力哪国,再代表不同国家就障碍重重了。罗西本来已经进了意大利少年队,表现又很出色,按说进青年队顺理成章。但是,意大利足坛心胸非常狭小,有个不成文的规矩,进国字号的队,要以在本国联赛效力的队员为优先。此时罗西已经被曼联买走,又是个"美国孩子",于是被意大利青年队排除在外。美国队则抓住时机,要招募他进美国青年队。但罗西毫不犹豫地拒绝了。他的理想,还是有朝一日成为意大利国脚,捧得世界杯。等美国队准备2006年世界杯时,再次招募罗西。罗西仍然没有答应,但已经放出话来,意大利再不给他机会,他将考虑加盟美国队。

  看来,他还是有讨价还价的砝码的。因为他球技日高,连人才济济、自视甚高的意大利,也知道今天放过这条大鱼,明天他说不定会率领敌兵杀回来灭了自己。这也是罗西今天成为意大利国奥队主要得分手的道理。这次奥运会,意大利队表现令人失望,竟被少一人的比利时淘汰在四强之外。但是,罗西的表现则可圈可点,一个日后的超级巨星的影子已经呼之欲出。

  美国人并没有为他的背叛而愤怒,而是受到了鼓舞。美国曾以足球沙漠闻名,而这是个寸草不生的沙漠。比如,九十年代末美国足球队的队长,竟是个基本不会讲英语的Thomas Dooley.此公想进德国队不成,才投靠了美国。到1994年主办世界杯时,教练米卢几乎也是"巧妇难为无米之炊"。当时有个美国青年,随父母住在荷兰,听说美国主办世界杯,就料定国家队正揭不开锅,于是马上给美国驻荷兰使馆打电话:"我在荷兰一天到晚踢足球,在当地的孩子中还是号人物呢。请国家队考虑。"结果,他就这么进了国家队!

  你能想象吗?就是这么一个国家,十几年的时间,居然走到了能给世界足坛数一数二的霸主输送人才的地步。美国人很实际。他们理解,你想成为世界最顶尖的球星,当然应该争取当意大利国脚而不是美国国脚。不过,他们也看到,美国足球已经根深叶茂,和罗西一起在新泽西的球场上长大的孩子,目前也正效力于美国的大联盟。一个国家队输几场球是小事,关键的人家在沙漠里种树了。如今这些树长得分外茂盛。当年的沙漠,如今已经快成森林了。

  回到1994年的起点。当时中国绝对不是足球沙漠,足球是中国的"国球"。现在如何?足球的人气正在被篮球所超越。我曾大声疾呼中国足球要学习美国模式,人家的市场经济,在起步时职业队员还不如中小学教师挣得多,我们凭什么先把队员塑造成百万富翁?结果,呼吁了几年没有人听。那么现在大家就来对比一下,人家那里出了罗西、阿杜,我们最后得到的是什么结果!

发表评论请点下面原文链接 : http://www.weekmag.com/html/4182.htm

--~--~---------~--~----~------------~-------~--~----~
您收到此信息是由于您订阅了"中国报道周刊"邮件杂志。
要订阅此邮件,请发邮件至 chinaweek-subscribe@googlegroups.com
要退订此邮件,请发邮件至 chinaweek-unsubscribe@googlegroups.com
投稿信箱:chinaweekly@gmail.com ,请在标题处注明"投稿"字样。
感谢您订阅并阅读"中国报道周刊" [ www.china-week.info ] 电子杂志!
-~----------~----~----~----~------~----~------~--~---